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二 )


本文图片

2020年10月14日 , 明中都考古队员清理出土的石础 。
2021年 , 经过坚持不懈的发掘努力 ,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 宫殿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 , 均位于夯土台基之上 。 通过台基夯土内的磉墩分布 , 复原出前殿与后殿的建筑开间均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 前后殿之间有阔三间、深七间的穿堂 。 前殿中部偏后处还发现一座黄土中心台 , 土质纯黄 , 所处位置正是金銮殿中放置龙椅之处 , 也是整个明中都宫城的几何中心 , 且其建造早于宫殿与城墙 , 是筑城选址理念研究的重要材料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020年10月14日 , 明中都考古出土的字砖 。
此轮发掘还揭示出了叠压在明代宫殿基址上的清代县学建筑的基本布局 。 县学为南北向长方形院落结构 , 有不断向南增扩建现象 , 发现的五组建筑与文献中的县学建筑及维修、扩建的记载基本吻合 。 “清代县学院落的考古新发现 , 为明清县级官学制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点评道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020年10月14日 , 明中都考古出土的清代县学碑文 , 印证明中都清代曾作为县学 。
明中都皇故城 , 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 2017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成为安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明中都遗址在考古界的重要地位 , 离不开几代考古人辛勤探索的汗水 , 也离不开凤阳人作出的重要奉献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021年5月8日 , 明中都考古队员修复出土的瓷器 。
“我们现在发现的 , 远不止城墙砖块和须弥座上的浮雕 。 ”凤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刘欣对库房内门类繁多的出土文物如数家珍 。 2015年至2021年 , 大量明初的砖、瓦、石建筑构件被陆续发现 。 字砖较少 , 有地名砖、字号砖、纪年砖等 。 瓦主要为黄色、赤色、酱色等琉璃瓦 , 以筒瓦、板瓦、龙纹、凤纹瓦当、滴水为多 。 石构件有台沿螭首、龙、凤纹雕刻石栏板和雕龙望柱、抱鼓石、须弥座组件、础石等 。 此外 , 还出土了少量明代中晚期至清代的瓷片、铜钱、铁器等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月23日 , 明中都考古出土的龙形琉璃瓦 。
随着考古发掘推进 , 明中都的昔日荣光逐渐显现 , 北京的一些历史地理爱好者 , 也来到凤阳寻找明都城的“前世” 。 在凤阳县城内 , 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等诸多富含历史意蕴的称谓 , 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月23日 , 明中都考古宫殿基址出土的雕凤栏板 。
寻访一座城 , 守护一座城 , 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游客 , 还是土生土长的村民 , 他们都珍视着这份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
本文图片

2月23日 , 明中都考古宫殿基址出土的石螭首 。
【考古|回望明中都,重现历史荣光】采访人员 晋文婧 张理想/文 徐旻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