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郑州古钟表修复第一人:“奢侈”技艺收徒难

大象新闻采访人员 邱延波
编者按:
行走河南 , 读懂中国 。
在河南 , 在郑州 , 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 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 。 非遗 , 诞生于农耕文明 。 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 , 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 。 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 , 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潮流中 , 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 。 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 , 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 , 扎根下来 , 焕发新的生命?
为此 , 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梳理郑州非遗人 , 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 , 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 , 困境 , 所面临的机遇 , 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 , 为非遗发声 , 为文化续脉 。
|“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郑州古钟表修复第一人:“奢侈”技艺收徒难
本文图片

提起钟表 , 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 跟非遗扯不上任何关系 。 事实上 , 钟表远比我们想像得久远 。
公元1602 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明朝皇宫 , 将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献给万历皇帝 。 400多年前 , 钟表就成为皇家激赏之物 。 清王朝建立后 , 皇室对钟表的热衷长盛不衰 , 从顺治到康熙 , 从乾隆到光绪 , 无不痴迷于此物 。 光绪皇帝甚至能亲手修理钟表 , 这一细节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就有体现 。
为了做钟、修钟 , 清康熙年间 , 养心殿造办处下成立了做钟处 , 乾隆年间一度达到鼎盛 。 后来 , 做钟处逐渐衰落 , 1924年 ,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宫后 , 做钟处结束了使命 。 但是 , 故宫里有1500多座精美的钟表 , 仍然需要有人来修复、维护 , 所以 , 修表匠人仍有一部分在宫中从事古钟表的保养与修复 。 有人说 , 故宫的钟表修复技艺 , 数百年从未中断过 。
2014年 ,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11月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 故宫博物院获得“古代钟表修复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同一年 , 郑州古钟表修复第一人李晨辉被评为郑州市非遗传承人 。
12岁 , 第一次拆了家里的钟表
3月8日 , 郑州市交通路珍宝大世界三楼的一间屋子里 , 李晨辉拉了一下一座百年历史的古钟表的链子 , 悠扬的钟声立刻从这座钟表里传了出来 。 声音穿过100多年风尘 , 回荡在2022年的3月 , 让李晨辉很是陶醉 。 那一刻 , 他就是“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
李晨辉说 , 他家祖上就是修钟表的 。 1910年 , 他的曾祖父就在开封学修自鸣钟 , 一直传到他这一辈 。 李晨辉从小就喜欢鼓捣钟表 , 但家里人那时不想让他接触这一块 。 12岁的时候 , 他家里有一只“厂货”(收藏钟表的人把普通工厂出产的没有收藏价值的钟表统称为厂货)不走了 , 他无意中把后边的发条拧了拧 , 钟表就走了 。 这让李晨辉觉得很神奇 , 很兴奋 。 后来 , 钟表又不走了 , 李晨辉再次尝试拧发条 , 结果用力过度 , 发条拧断钟表坏了 。 这可咋办?
李晨辉就第一次把钟表拆开 。 “里面的发条弹出来了 , 那是卷着的钢条 , 你想想那力度多大 。 幸亏是从侧面弹出来的 , 没有打到头上 , 打到我手上了 。 要是打到头上 , 那脑袋非破不可 。 ”李晨辉说着 , 伸出右手 , 20多年过去了 , 上面的伤痕还在 。
初中毕业后 , 李晨辉在市场上买了一只钟表 , 拆开后 , 他把里面的零件互换 。 时隔几年 , 家里那只钟表重新走了起来 。 这件事让他得到了很大乐趣 , 开始偷偷学习修复钟表的技艺 。 他的古钟表修复技艺 , 也就是从那时起慢慢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