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 : 人性的十三种刻度|那位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狗镇少女”,聊《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 四 )


我们解读的东西 , 往往是作者无意识的直觉产物 。 有时候 , 冰山理论不仅对读者成立 , 对作者也是成立的 。 解读者的任务 , 并不是还原作者的想法 , 而是尽可能地揭示这座冰山 。
我对上述论调并不赞同 , 一流的小说家“可能并没有仔细推敲过” , 不是因为他未考虑过每一段话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 , 而是在数年的写作锻炼中 , 他的创作已经是基于一种习惯(本能)——就像不少生意人极端懂得察言观色 , 见人说人话 , 见鬼说鬼话 , 是因为在大量实践和试错中 , 他已经有了一套处理模式 。
而在这一套处理模式形成之前 , 他会各种揣摩、复盘、迭代 。
同时 , “说书人”所做的 , 其实就是把自己经历的故事 , 总结出的道理 , 借用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 , 套着皮再说一遍 。
毕竟 , 人性的七七八八 ,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读水浒 : 人性的十三种刻度|那位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狗镇少女”,聊《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想说点不一样的 , 除非换个物种作为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