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喜欢作诗的他 享受着精神世界的丰裕

“日夕阳台瑞色敷 , 黄昏美景不需涂 。 晴窗喜得春吟兴 , 拾取清诗伴小壶 。 ”坐在自家窗前 , 看着夕阳西下 , 眼前茶台被晚霞映衬着发出红光 , 被触动的王爱民有感而发 , 随即作诗一首 , 进而心满意足 。
王爱民 , 今年69岁 , 2014年退休后开始专注于以景色为主的诗词创作 。 “我年轻的时候在陕西安康当铁道兵 , 在连队一年后就被调到了团报道组 , 还在报社学习过一段时间 , 从那时起就开始写文章 。 后来也在团宣传股、师宣传科工作过 , 对文字是有感情的 。 铁道兵撤编转工后 , 我调回太原 , 一直在企业工作 , 就没有写过什么 。 到退休后 , 曾经热爱的东西我还是惦记着的 。 ”王爱民说出自己对作诗情有独钟的原因 。
退休前 , 因工作需要 , 王爱民常年在外地奔波 , 与爱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 那么 , 一个人在外生活 , 闲暇时做什么好呢?王爱民选择了看书和学习诗词 。 经过多年积累 , 退休后 , 他开始密集创作 。
说到作诗 , 可能许多人都会认为这很难 , 会被“创作”二字吓得不敢入门 。 “其实 , 诗词创作入门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 很多人顺口溜张口就来 ,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 顺口溜就是诗词的初级阶段 , 当然 , 要把诗词写好则是永无止境的” 。 为了写好诗 , 王爱民专门请教过老师 , 老师觉得他对景色的感觉很好 , 就指点他从赏景到写景 , 为景作诗 。 当然 , 王爱民最初的创作还不是正儿八经的诗 , 他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并学习了《平水韵》 , 并将韵律运用到诗的创作中 。 “有些诗略为调整平仄也不是不可以 , 但我是部队出身 , 干啥都严格要求自己 , 作诗时在平仄上从不马虎 。 ”
说到作诗 , 王爱民还总会提起老伴儿刘春亮 , 学中文的刘春亮多年来不仅支持他的诗词创作 , 帮他修改字词 , 还经常和他一起推敲 , 心意相通 。
写了多年的诗 , 创作感越来越好的王爱民看到一个事或者一个景马上就会来感觉 , 脑子里就开始想怎么写、怎么表达 。 比如到太原市迎泽公园散步 , 看到一棵松树挡在藏经楼前 , 他就写出诗句“春光缓缓洒并州 , 好景无须刻意求 。 莫叹黄昏天色弱 , 寒松识趣不遮楼 。 ”看到太原人记忆中的大象滑梯 , 小诗“莫虑三冬景色凄 , 风姿最是夕阳低 。 孩童不惧西风冷 , 戏耍园中象滑梯”便被创作了出来 。
为了诗中一个句子的妥帖、一个用字的准确 , 王爱民走路时在思考 , 吃饭时在思考 , 甚至睡觉时也在思考 。 曾有诗友创作过一首七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老年人创作诗词的痴迷状况:一字难寻寐不成 , 倏然醒悟已三更 , 怕惊老伴轻掀被 , 按亮手机权作灯 。 这四句话也是王爱民的真实写照 。 可见 , 写诗能使人天天有事 , 时时有事 , 还真没有时间空虚 。
王爱民作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 就是配图 。 他会用手机将诗中风景拍下来 , 所拍图片无论色彩还是构图都非常好 。 “以前搞宣传工作时 , 我向和我搭班子的摄影师学了不少技巧 , 没想到现在用上了 。 我会用诗意的眼光去拍景 , 那样拍出来的景和物 , 就和普通人看到的不一样 , 感觉还挺有深意 。 ”为给诗配图 , 王爱民对摄影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
当有人问王爱民 , 把退休生活全用在写诗上不觉得枯燥吗?他会告诉你:物质享受是有限的 , 精神享受是无穷的 。 “人上了年纪就不贪恋物质了 , 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 老年人吃 , 吃不了多少 , 我现在就喜欢吃个茴子白炒洋葱 。 穿也不太讲究了 , 哪个老年人还天天换衣服 。 所以 , 我每天如果能写成一首诗 , 就远比我吃了一顿红烧肉还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