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溪|唐宣宗与泾县水西寺——且说“风光”在水西( 二 )


四、记述混乱之疑
宣宗为僧之说 。 与唐宣宗同代的希运禅师在《黄檗宛陵录》中记载:黄檗禅师与宣宗同游江西庐山观瀑 , 黄檗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 , 远看方知出处高 。 ”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 , 终归大海作波涛 。 ”另外 , 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 , 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 , 将黄檗禅师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 , 远看方知出处高 。 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 。 《禅诗志》中还说 , 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 , 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 , 再南行至同安 , 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 而明代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 , 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 , 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 , 穆宗非常赞赏 。 武宗即位后 , 记起此事 , 便心存疑忌 , 想害死宣宗 , 宣宗不得不逃走 , 就在香严寺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 。 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 , 两人同观瀑布 , 智闲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 , 地远方知出处高 。 ”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 , 终归大海作波涛 。 ”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 , 气度不凡 , 便以礼相待 。 可见 , 历代记述混乱不堪 , 各取其所用 。 此疑四 。
赏溪|唐宣宗与泾县水西寺——且说“风光”在水西
文章图片

五、考证之疑
笔者检阅明嘉靖《泾县志》、清嘉庆《泾县志》、1996版《泾县志》均无唐宣宗在本县水西寺为僧的记述 。 但见清顺治《泾县志》序中有“始知西水为古帝子潜龙处”字样 。 清顺治《泾县志》已佚 , 如何记述 , 已难知悉 。 (历代修志 , 均有将历代‘序文’收入之例 , 以示延续 , 故有志佚序存之现象 。 )撰方修志之法 , 贵因而不贵创 , 信载籍而不信传闻 。 清顺治《泾县志》记述是“因”、或“载籍”的话 , 这就和胡朴安在《泾县乡土记》一文中说的不一样了 。 (胡朴安(1878~1947)泾县人 。 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 。 《泾县乡土记》一文成稿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 , 胡在文中说:“水西山在县治西南五里 , 林壑邃密 , 下临赏溪 。 上有寺 , 最清幽可观 。 相传唐宣宗微时曾游于此 , 有‘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句 。 风光宣宗小字也 。 ”这段文字中胡朴安只明确了水西寺的地理位置 。 而对唐宣宗是否在水西为僧之说 , 采用了“相传”二字 。 这和“始知西水为古帝子潜龙处”的“始知”二字有着本质的区别 。 “始知” , 是知道了这件事 , 是事实的意思 。 “相传” , 这是传闻 , 或有“创”的意思 , 这是不能肯定的事件 。 作为大学者的胡朴安如此行文 , 原因只有一个 , 他对唐宣宗水西为僧之说亦持不确定的态度 。 此疑五 。
六、解诗之疑
“大殿连云接爽溪 , 钟声还与鼓声齐 。 长安若问江南事 , 说道风光在水西 。 ”这是《全唐诗》中记载的 。 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这水西寺“在爽溪西 , 故名水西” 。 故“大殿连云接爽溪 , 钟声还与鼓声齐” 。 就好理解和认同了 , 有地名为证 , 有水西寺的钟声、鼓声为证 。 宣宗时在长安称帝了 , 如要知道江南的事情 , 说“繁华景象”就在江南的水西了 。 因为自己在水西寺“尝隐”“潜邸”过 , 所以知道 。 故而“长安若问江南事 , 说道风光在水西 。 ”“说道”可以自已说 , 亦可别人说 。 而“报道”一定是别人说 , 自己无法说 。 而用“赏溪”替换“爽溪”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 无据可循 , 无史可依 。 宣宗长安称帝 , 忆及当年水西寺之事 , 写此诗以示忆述 , 当以为可 。 再者 , 用“赏溪”、“报道”替换下“爽溪”“说道” , 这首诗就难解了 。 此疑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