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赛(第13季)丨蒋登科:邹绛先生百年祭( 二 )


在诗歌创作、研究、翻译上 , 邹绛老师一直坚持现代格律诗的主张 , 做编辑的时候 , 他也对这类稿件拥有更多的兴趣 , 但他从来不以自己的观点、喜好作为选择文章的标准 。 一些年轻作者的文章 , 即使存在一些不足、偏颇 , 甚至和他的观点不一致 , 只要具有新意 , 邹老师都会给予重视 。 一些来自外地刊物上的好文章 , 他不惜版面予以转载推介 。 他曾经在一家香港刊物上读到了叶维廉、辛笛关于诗歌传统、现代的对话 , 篇幅很长 , 但他觉得内容丰富 , 观点新颖 , 于是分两次在刊物上转载 , 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 我后来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 , 选择研究九叶诗派 , 除了吕进老师的建议 , 和那篇长文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
邹老师不只是编刊物 , 他还编选、出版了很多诗选 , 是很有特点和成就的选家 。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 , 可以通过网络和数据库查找资源 , 而是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图书、刊物、报纸上去一页一页地翻阅、查询、抄录 。 对于有些存在于记忆中但实在找不到的资料 , 他还要向作者、编辑、朋友写信寻求支援 。 《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外国名家诗选》系列、《外国名诗选》等都是这样完成的 。 邹绛老师精通英语、俄语 , 翻译了很多相关作品 。 编选外国诗选时 , 即使所选作品已经公开发表 , 邹老师也要尽可能找来原文进行校对 , 消除其中的误译、错译、漏译 , 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 更符合诗的特点和汉语表达习惯 。 除了英语、俄语 , 诗选还会涉及很多其他语种 , 邹老师就找来相关词典和相关作品的英文版 , 根据外国语言的一些规律 , 通过几种版本的对读进行译校 。 在我的印象中 , 邹绛老师利用多语种的诗歌文本对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种的诗歌译本进行过译校 。 这种译校工作有时比自己翻译还耗费精力 , 既要尊重原文 , 又要尊重译者的语言习惯和翻译风格 , 但他从来没有叫过苦 。 为读者提供优秀甚至完美的诗歌译本 , 是邹绛老师一生的追求 。
邹老师是诗人 。 在诗歌创作上 , 他有自己的坚持 , 尤其是对诗的形式和格律非常看重 。 我和他一起在重庆周边参加过一些活动 , 比如登缙云山 , 在合川双龙湖划船 , 他每次都会创作一些作品 。 完成之后 , 他会拿给我们看 , 甚至叫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 邹老师的诗稿很干净 , 字体娟秀 , 偶尔圈出一些词语 , 用修改标记在稿纸的旁边标出修改内容 。 邹老师的诗在表面上看并不是才情飞扬的 , 但朴素、内敛 , 反复阅读之后 , 往往能够从中获得对人生、现实的深度思考 。 他的创作和翻译都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 , 但直到晚年 , 他才编印了一本个人诗集《现代格律诗选》 。 在他去世之后 , 中国新诗研究所安排当时在读的研究生段从学编选了他的遗作 。
因为翻译、研究、阅读和编辑工作 , 邹老师和很多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 杨武能教授当时是四川外语学院的院长 , 因为邹老师的邀请 , 他时常专程到北碚给我们讲课 , 讲德国文学 , 讲歌德 , 讲冯至 , 让我们获益匪浅 。 和杨先生的女儿杨悦女士聊天时 , 我还和她谈起过这段难忘的经历 。 邹老师平常在北碚上班 , 家人住在渝中区的观音岩 , 每周或者半个月才回家一次 。 他有时会利用回家的机会和一些老友聚会 , 这些人包括张天授、杨本泉、杨山等等 。 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 , 他又把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给我们 , 使我们对文学界、出版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
在编选《中国现代格律诗选》的时候 , 邹老师模糊记得 , 上世纪50年代好像在刊物上读过山东诗人孔孚发表的现代格律诗 , 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单位 , 甚至不知道孔孚是否还在世 , 于是试着将约稿信寄到了山东省文联 。 在山东师大任教的孔孚先生收信之后非常感动 , 在邮寄诗稿的同时 , 向邹绛先生倾诉了藏在心底的一件事 。 山东出版界当时为很多青年诗人出版诗集 , 但他们的第一本诗集必须是两人合集 。 孔孚先生不愿意 , 因为他已经不年轻 , 而且他创作的是山水诗 , 和其他诗人的作品相差很大 , 合在一起不合适 。 邹绛先生趁着周末回家把这个信息转告给了诗人杨本泉(穆仁) 。 杨先生当时是重庆出版社副总编 , 在诗歌出版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 他叫邹老师让孔孚先生先把诗集稿件寄过来看看 。 杨本泉见到稿子之后 , 眼前一亮 , 认为是一部很独特很优秀的诗集 , 决定出版 。 于是 , 中国当代第一部山水诗集《山水清音》1984年在重庆问世了 , 受到诗坛关注 。 孔孚先生对邹绛、杨本泉等诗界同人心怀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