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可以复制的,都是刻意的

生活|可以复制的,都是刻意的
文章图片

【生活|可以复制的,都是刻意的】借山而居
都是住在终南山里 , 邻居永琴做了个深度保洁 , 我很好奇 , 还跟拍了全过程 , 很震撼 。
本来离永琴这么近 , 完全可以把她的存在以影像的语言重新呈现 。 当然肯定是很主观的 , 有表达的记录 , 镜头本来就是作者端在手里的眼睛 , 人物只是其词语 。 只是这个表现 , 是个很谨慎微妙的东西 , 因为镜头里面不只藏着作者的情绪、目的 , 同时还有心机 , 就是如何在“有意”的创作中 , 避免“刻意” 。 挺难的 , 所以最终我也只是捕捉了一点片段自己留着看看 。
其实还是如何保持真诚 , 反观并警惕自己的心机 , 和写作一样 , 艺术都是充满危险的东西 。 因为“真诚”本身太薄弱了 , 很容易就能被自我欺骗修饰 。 所以越是聪明的人 , 越容易欺骗自己 , 太聪明了 , 知识很渊博 , 理论很庞大 , 很容易自洽 , 但自洽的真诚不一定是真诚的自洽啊 。 记得微博里有个人引用一个法国作家的反思就很好 , 说:“单是聪明还不够 , 还要有足够的聪明 , 才能避免过分聪明 。 ”
所以短视频时代 , 如何判断哪些生活方式仅仅只是记录 , 哪些是刻意制作的表演呢?
我有一个点 , 就是:可以复制的 , 都是刻意的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性情、三观、生长环境等不同 , 塑造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视角 。 生活日常更是随着环境、情绪、状态等不同充满让人无法预定的变化 。 但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的那些山居生活 , 却都如此相似、重叠 , 清扫落叶、炉火煮茶、抚琴点香、披风拄杖、寻道问友……都是极具符号化的镜头 , 没有一点作者本人的人味 , 这种我是看不下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