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从文学类到歌舞类,迭代的传统文化综艺赢在无套路丨业内说( 三 )


B站作为年轻人聚集的社区 , 姜小巍认为能让年轻人“一起玩起来”的传统综艺节目是很有竞争力的 。 比如节目的前期内容里刻意留下一些让年轻人玩梗的空间 , 播出时候能让大家通过互动一起玩进来;再比如在评论区设立讨论话题 , 让观看节目的用户参与互动 。 作为《舞千年》的总导演之一 , 他提及《舞千年》的“宋”篇章播出期间 , B站节目评论区发起了诗词接龙 。 “你会发现很多用户都是诗人 , 都很有才华 。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展现才华的空间 , 和一个聚在一起玩起来的引子 。 《舞千年》就是一个成功的引子 。 ”
卫视|从文学类到歌舞类,迭代的传统文化综艺赢在无套路丨业内说
文章图片

《舞千年》中 , 用舞蹈表现桃园三结义 。
未来:传统文化综艺难在创新 , 不能直接复制成功模式
冯铮也是《舞千年》的总导演之一 , 他此前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专访时曾说过 , 河南卫视专注于传统文化节目是孤独而无奈的选择 , 也是因为穷 , 没有那么多钱买模式、邀请明星来做主流娱乐综艺 。 传统文化综艺火起来之后 , 河南卫视去年开始跟多个视频平台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 , 客观上能获得的资源比原来多了 , 包括明星资源 。 以前传统文化综艺去洽谈明星经常碰一鼻子灰 , 双方都很尴尬 , 现在明星艺人参与这类节目的意愿有了很大提升 。 “传统文化综艺这个门类的观众不像以前那么窄了 , 大众对它更关注了 。 对明星来说 , 参加这类综艺也会让他们自己获得一定的‘加分项’ 。 ”
但另一方面 , 传统文化综艺“火”起来 , 跟见到经济收益并没有完全同步 。 “经济收益肯定有的 , 只不过它显现的周期要慢一些 。 ”冯铮分析 , 这是因为综艺节目的广告商判断节目的好坏还是按照过往的标准 , 而这些标准传统文化综艺目前还达不到 。 “就像我们买票看电影一样 , 通常先要问这个片子是演什么的 , 谁演的 。 广告商很自然也会问这个节目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可类比的?都有哪些明星参加?”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 对于一档筹备中的传统文化综艺来说却是难以回答的 。
卫视|从文学类到歌舞类,迭代的传统文化综艺赢在无套路丨业内说
文章图片

《只此青绿》让人们再次关注到名画《千里江山图》 。
传统文化综艺基本上都是全新的节目 , 没有既往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 , 调性上也不适合找很多流量明星参加 。 所以 , 在节目真正做出来之前 , 很难通过语言描述让别人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概念 。 冯铮感慨:“甚至有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也只能靠对执行的这个人的信任去投票 。 这显然就不像有数据、流量、明星支撑的综艺那样 , 能够让别人在评估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 。 ”

传统文化综艺有没有可能像“有数据、流量、明星支撑的综艺”一样 , 打造出一个可以不断复制的成功模式呢?冯铮跟同行就这一设想有过探讨 , 结论是否定的 。 “首先 , 那种系列综艺也会有审美疲劳 , 一般只有前几季好看;其次 , 系列综艺主要的看点不在于节目模式本身 , 而在于明星嘉宾、在于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传统文化综艺的看点在于传统文化本身 , 以及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 , 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 “就像《舞千年》做完之后 , 我再做一样的节目就不行了 。 过往的经验几乎都不能用 , 再去用就变成重复了 , 哪怕是自己用 。 观众的眼光只会越来越高 , 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 ”
虽然现在传统文化综艺的热度很高 , 业内对此也有冷静的思考 。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以热度定胜负的题材 , 没有必要追求“爆款” 。 姜小巍表示 , 如果抱着追热点的目的策划一档传统文化题材节目 , 那么会有太多的劣势 。 用户规模、理解难度、消费深度和话题度 , 都不及其他题材 。 “传统文化是浸染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 是慢慢渗透进入的 , 也只能慢慢溢出芬芳 。 所以慢一点 , 一点一点去做 , 反而比依靠某些热点或者话题一拥而上更好 。 过犹不及 , 何不一个面一个面地去挖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