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 二 )


今有画如此 , 执涂之人而使观之 , 则但见其有树、有山、有水 , 有桥梁、屋宇而已;进而言之 , 树之远近 , 山水之起伏来去 , 桥梁屋宇之位置 , 俨然有所会也;若夫画之流派、画之格局、画之意境、画之趣味 , 则茫然矣 。 何也?以其无画之观念 , 无画之研究 , 无画之感想 。 故文人不必皆能画 , 画家不必皆能文 , 以文人之画而使文人观之 , 尚有所阂 , 何况乎非文人邪?以画家之画 , 使画家观之 , 则庶几无所阂 , 而宗派系统之差 , 或尚有未能惬然者 。 以文人之画而使画家观之 , 虽或引绳排根 , 旋议其后 , 而其独到之处 , 固不能不俯首者 。 若以画家之画与文人画 , 执涂之人使观之 , 或无所择别 , 或反以为文人画不若画家之画也 。 呜呼!喜工整而恶荒率 , 喜华丽而恶质朴 , 喜软美而恶瘦硬 , 喜细致而恶简浑 , 喜浓缛而恶雅淡 , 此常人之情也 。 艺术之胜境 , 岂仅以表相而定之哉?若夫以纤弱为娟秀 , 以粗犷为苍浑 , 以板滞为沉厚 , 以浅薄为淡远 , 又比比皆是也 。 舍气韵、骨法之不求而斤斤于此者 , 盖不达乎文入画之旨耳 。
文人画|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
本文图片

陈师曾《风林响泉图》绢本水墨 133×44.5cm
文人画由来久矣 , 自汉时蔡邕、张衡辈皆以画名 。 虽未睹其画之如何 , 固已载诸史籍 。 六朝庄老学说盛行 , 当时之文人含有超世界之思想 , 欲脱离物质之束缚 , 发挥自由之情致 , 寄托于高旷清静之境 。 如宗炳、王微其人者 , 以山水露头角 , 表示其思想与人格 , 故两家皆有画论 。 东坡有题宗炳画之诗 , 足以见其文人思想之契合矣 。 王廙 , 王羲之、献之一家 , 则皆旗帜鲜明 , 渐渐发展 。 至唐之王维、王洽、王宰、郑虔辈 , 更蔚然成一代之风 , 而唐王维又推为南宗之祖 。 当时诗歌论说 , 皆与画有密切之关系 。 流风所被 , 历宋元明清 , 绵绵不绝 , 其苦心孤诣 , 盖可从想矣 。
南北两宋 , 文运最隆 , 文家、诗家、词家彬彬辈出 , 思想最为发达 , 故绘画一道亦随之应运而兴 , 各极其能 。 欧阳永叔、梅圣俞、苏东坡、黄山谷 , 对于绘画皆有题咏 , 皆能领略;司马君实、王介甫、朱考亭 , 在画史上皆有名:足见当时文人思想与绘画极相契合 。 华光和尚之墨梅 , 文与可墨竹 , 皆于是时表见 。 梅与竹不过花卉之一种 , 墨梅之法自昔无所闻 , 墨竹相传在唐时已有之 。 张璪、张立、孙位有墨迹;南唐后主之铁钩锁、金错刀 , 固已变从来之法;至文湖州竹派 , 开元明之法门 , 当时东坡识其妙趣 。 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 , 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 , 明矣 。
文人画|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
本文图片

元 倪瓒《江亭山色》94.7x4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且画法与书法想通 , 能书者大抵能画 , 故古今书画兼长者多 , 画中笔法与书无以异也 。 宋龚开论画云:“人言墨鬼为戏笔 , 是大不然 。 此乃书家之草圣也 , 岂有不善真书而能作草者?”陆探微因王献之有一笔书 , 遂创一笔画 。 赵子昂论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 , 写竹还须八法通 。 若也有人能会此 , 须知书画本来同 。 ”又赵子昂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答曰:“隶体耳 。 画史能辩之 , 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 , 愈工愈远 。 ”柯九思论画竹:“写竹干用篆法 , 枝用草书法 , 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 , 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南唐后主用金错书法画竹 。 可见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 , 而且寓书法于画法 , 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 非仅画之范围内用功便可了事 , 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 , 始能出色 。 故宋元明清文人画颇占势力 , 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 。 即远而言之 , 蔡邕 , 王廙、羲、献 , 皆以书家而兼画家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