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人世间》骆士宾之后,于震自导自演《鼓楼外》:“大杂院里,人情味特别浓”

角色|《人世间》骆士宾之后,于震自导自演《鼓楼外》:“大杂院里,人情味特别浓”
文章图片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 , 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来了 。 由王之理编剧 , 于震自导自演 , 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 , 收视高居前三 。 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 , 令不少观众深有感触 。
从热播剧《人世间》中招人恨的骆士宾 , 到《鼓楼外》里的北京木匠于钟声 , 此番自导自演 , 让于震颇有感触 。 “《鼓楼外》这个剧 , 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 , 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 ”
角色|《人世间》骆士宾之后,于震自导自演《鼓楼外》:“大杂院里,人情味特别浓”
文章图片

自导自演 , 展现北京胡同里的生活
于震是北京演员 , 从小在鼓楼那一片长大 , 《鼓楼外》里展现的北京生活 , 他很熟悉 。 自导自演本剧 , 源于一次特殊的契机 。 在参演电视剧《我的二哥二嫂》时 , 于震结识了擅长京味剧创作的编剧王之理 。 “我就跟他约稿 , 帮我也写一个京味戏 。 ”于是 , 《鼓楼外》的剧本诞生了 。 有趣的是 , 剧本创作期间 , 于震完成了导演处女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 , 想邀请其他导演来导 , 但因为档期问题 , 未能成行 。 ”恰巧这是他最熟悉的鼓楼生活 , 加上也积累了一定的导演经验 , 经与主创商议后 , 便决定自导自演 。
《鼓楼外》唤醒了于震的儿时记忆 。 他生长在大杂院里 , 里头住了32户人家 , 彼此就像一家人 。 于震介绍 , 《鼓楼外》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 , 讲述老木匠易大船的四个徒弟制作中国传统家具 , 虽然中途有过改行 , 但最终不忘初心回归本真的故事 。 “《鼓楼外》里 , 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咱们北京的发展变化 , 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 ”
他更期待的是 , 通过本剧让全国观众了解北京的中轴线 。 “一提钟鼓楼 , 北京人都知道 , 但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 中轴线涵盖哪些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 《鼓楼外》这部剧很好地反映了什么是中轴线 , 什么是钟鼓楼以及北京中轴线有多美 。 ”
谈角色:于钟声一丝不苟、坚守底线
相较于《人世间》中的骆士宾 , 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于钟声 , 最大的特点是一丝不苟、坚守底线 。 剧中 , 于钟声生活在鼓楼外 , 从小就喜欢古家具 。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 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 , 从事过许多行业 , 比如摊煎饼 , 或是卖鸡蛋、养鸵鸟、打造绿色家庭产业链等 。
角色|《人世间》骆士宾之后,于震自导自演《鼓楼外》:“大杂院里,人情味特别浓”
文章图片

在于震看来 , 编剧把人物写得很扎实 。 “对这个人物来说 , 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 。 ”这也是角色打动于震的一点 。
其实 , “玩家具”也是于震最喜欢的业余爱好 。 从中戏毕业后 , 他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 , 并结识了编剧邹静之 。 “他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 其中就有老家具 。 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玩老家具 , 他们手把手地教我 。 ”于震说 , 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木工房度过的 。 “从看木头开始 , 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 , 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 , 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 。 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 。 ”
《鼓楼外》中 , 有许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 , 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 。 归还时 , 剧组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后再运输 , 避免发生磕碰 。 “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