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里内诺多|那些用文学观照疫情的年轻人

“谈话即将结束时 , 赫里内诺多 ·马尔克斯上校望着长长的核酸队伍 , 戴着口罩的人们面目模糊 , 他感觉自己在孤独中迷失了 。 赫里内诺多他悲伤地敲下信息:小区在核酸 。 一阵长久的沉默 , 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 忽然手机跳出奥雷里亚诺 · 布恩地亚上校冷漠的微信:别犯傻了赫里内诺多 。 如实说道:小区核酸很正常 。 ”
这是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一篇名为《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 在这篇文章中 , 网友Aaron整理了一些豆瓣网友比较精彩的创作 , 并在文章末尾公布了这些文学作品的原型 。
除了对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这样外国文学作品的改编外 , 还有一些豆瓣网友对中国文学作品、诗歌以及电影的改编 。 例如 , 改编自经典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生活总是这么痛苦的吗 , 还是只有疫情的时候才这样?”
这些与疫情相关的文学作品二次创作 , 被网友们称为“疫情文学” 。 在惊诧于这些人二次创作能力的同时 , 也让一些人发出好奇 , 他们是以怎样的心境书写了那样一段段内容?以及书写那段内容时他们又在哪里?在做些什么?对此 , 我们找到了这篇文章的整理者Aaron以及几位创作者并和他们聊了聊 。 没想到自己的那一条动态能火 , 当时也是有感而发
姓名:K
地区:澳大利亚悉尼
职业:金融分析师
我是一名80后 , 目前在澳大利亚悉尼做金融分析师 。 和大多数人一样 , 我喜欢玩游戏、喜欢看球赛 , 也喜欢逛豆瓣 。 我在豆瓣上收藏了很多想看的书和电影 。 上班时觉得人生无趣 , 一到周五的下午就感觉精神抖擞 。
3月18日 , 我模仿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变形记》在豆瓣动态里写下了“一天早晨 ,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 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 。
本来只是想感慨一下近况 , 没想到再拿起手机时 , 自己的动态竟然有上千个转评赞 。 确实是没想到这段文字会被疯狂转发评论 , 我当时也是有感而发 。
虽然人在悉尼 , 但自己的家人以及女朋友的家人都在国内 。 前几天 , 我父亲告诉我 , 他所居住的小区按照防疫要求开始进行封闭管理 。 作为儿子 , 我人不在国内 , 还是很担心他在家里面的状况 。 最令我感到难过的是 , 我女朋友的母亲因意外去世了 , 而我们在悉尼 。 由于航班熔断以及各种政策要求 , 导致我女朋友无法及时回国参加她母亲的葬礼 。 面对回不去的家乡 , 有很多的无奈 。 平和的文字 , 实际上是我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
鉴于上班之后工作忙碌 , 我很少再看书了 。 但这次看到网友用来二次创作的 , 大部分都是经典文学作品 , 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 也觉得大家对于疫情的表达方式发生了转变 。
最近这几天 , 我都在位于悉尼的家中居家办公 , 累了就打会儿游戏 , 或者出去散散步 。 我很喜欢悉尼歌剧院门口的那段路 , 夜晚真的很热闹 。 在那吹吹风 , 想想事情也蛮好的 。
赫里内诺多|那些用文学观照疫情的年轻人
本文图片

悉尼歌剧院夜景面对疫情 , 我们大可不必苦大仇深、如临大敌
姓名:荔子
地区:北京
职业:研二学生
受疫情影响 , 自3月13日回到位于北京的学校以来 , 我只能呆在学校里 。 于是 , 我每天都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 虽然暂时不能出去看展、游玩 , 但每天过得还算充实 。 那天晚上 , 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玩手机 , 偶然间看到了豆瓣上有关“疫情文学”的动态 , 觉得大家用拼贴、挪用、文本再生的手法来书写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 , 还蛮好玩的 。 我自己也参与进去 , 写了好几条相关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