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似|良夜清唳

明月高悬 , 此时如能竦身一摇 , 从水泥森林的罅隙仰望如洗碧空;或者能摆脱有形无形的束缚 , 来到空旷敞远的江边野外 , 想必会发出感慨:“月白风清 , 如此良夜何”;今夕何夕 , 但少闲人如我 。 九百多年之后 , 我在距离黄州一百多公里的汉江堤岸徜徉 , 遥想公元1082年农历十月之望 , 东坡居士与二位客人划着小船 , 携酒与鱼 , 泛舟中流 , 泊船赤壁 , 登高长啸 , 任意西东 , 一瞥孤鹤 。 而这只翅如车轮、戛然长鸣的大鸟 , 化身为东坡梦中的道士 , 给诗人以一洗尘滓、超越时空之感 。
清夜碧空 , 万籁俱寂——此刻适合像东坡一样思考拥有之“有”:“天地之间 ,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 ”以及存在之“有”:“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或是像高更一样思考自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就在神思恍惚之际 , 属引清唳 , 鸿雁高飞 , 天地之间 , 生机盎然 。 迁徙的鸟为了一个承诺的故事 , “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峰 , 穿行在你沉睡的边缘;进入沉寂得让我们无法说话的山谷 , 去到你的身边”(《迁徙的鸟》主题曲) 。 人类对鸟的回归、迁徙的本能行为 , 产生强烈的移情 , 以人类才有的行为和体验将其人格化 , 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 , 表达对自由翱翔、无拘无束、摆脱羁绊、神游万仞的向往 。
《诗经》开篇即为“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关关”是情动于衷、言为心声的情意表达 , “雎鸠”是美好爱情、宜室宜家的象征;鸿雁在《诗经·小雅·鸿雁》里则是美政善治的象征:“鸿雁于飞 , 肃肃其羽 。 之子于征 , 劬劳于野 。 爰及矜人 , 哀此鳏寡 。 ”(大雁远飞翔 , 翅膀沙沙响 。 使臣走远路 , 辛劳奔波忙 。 救济贫苦人 , 鳏寡可怜相 。 )在泛伦理化倾向特别强烈的民族意识里 , 鸿雁化身为周宣王中兴时的使臣奔走于野 。 古人把鸿雁当作不辞劳苦的循吏的象征 , 并将这种善的意义赋予安邦定国、惜老怜贫的中兴使臣 。 鸿雁以其超强的飞行能力、严整有序的行列、互助的团队精神博得了上古先民的歆羡 , 成为济现实社会之阙的能臣良吏的象征 。
一方面是善的使者 , 一方面是真的化身 。 鸿雁作为信使的象征、友情的见证、亲情的传递者 , 被渴求了解真相、互诉衷肠的诗人反复吟咏 。
古人用惊鸿一瞥来形容美好事物的稍纵即逝 , 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 用翩若惊鸿比喻美人体态轻盈、动作优雅 。 当然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是 , 鸿雁是信使的象征、友情的化身 。 “鸿雁长飞光不度 , 鱼龙潜跃水成文”:上有广袤的天空 , 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渡到你的身边 , 下有悠长的流水 , 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 , 那我又如何和你相见呢?“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连串遭遇让旷达洒脱的苏子联想到翩飞天宇的飞鸿 , 世事无常更让人羡慕鸿雁的自由不拘 。 尽管屡遭贬谪 , 但内心强大的苏子总有办法摆脱仕途坎壈、世俗困扰所带来的扰攘 , 想象自己像鸿雁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 , 获得身心的自由 , 俯视这凡俗人间的一地鸡毛;于是再冷清寂寞的夜晚也是良夜 , 他也能像缥缈孤鸿发出清唳那样 , 写出一篇篇佳作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 苏子年幼就吟诵父亲的诗句“竹萌抱静节 , 乳鷇含淳音” , 青年时在渑池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中年在黄州咏叹“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暮年在海南写下“和诗仍醉墨 , 戏海乱群鸿”的和诗 , 一生都在向往背负青天、远离尘俗、清淳唳鸣、自由自在的飞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