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脱口秀演员的职业前景,是离开脱口秀行业?( 二 )



在外界看来 , 他们似乎无需再思考如何炸场 。 成名之后 , 他们变得愈加忙碌 。 可是 , 脱口秀演员的职业前景 , 难道就是离开脱口秀吗?
这碗饭 , 端稳难
徐志胜在2022年最后一天的微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脱口秀这个行业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目前还没有专家 , 所以才一直没有人能讲出真正可笑的东西 。 ”
无论是什么形式 , 什么主题的脱口秀 , 始终都是以制造笑点为中心 , 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 而我们的脱口秀 , 虽然各界名人嘉宾不断涌入造势 , 阵仗越来越大 , 实际上却越来越束手束脚 , 始终拖着镣铐跳舞 。 宗教、政治等禁忌话题自然避之不及 , 但就算是用调侃的段子讲现实 , 也要担心会不会有人被戳伤破防 。

比如杨笠调侃普信男出圈 , 但段子结束了 , 对她的语言暴力却远没有结束 。 她参与舍得酒业节目的人物访谈 , 参与英特尔的代言 , 全都遭到男性网民强烈抵制 , 甚至她在直播间推广卫生巾也遭到大量男性网民辱骂 。

在《吐槽大会》的体育专场上 , 范志毅猛批中国足球和篮球 , 上半场疯狂出圈 , 但因为批得太狠了 , 下半场无法播出 。

有些话能不能说?敢不敢说?需不需要承担行业风险、网络暴力?那些稍显“激烈”的段子往往能吸人眼球 , 冲上热搜 , 但是存在冒犯观众的风险 。 要是想顾忌不同的人群 , 平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 或许就只能在一些安全但无聊的话题里挑挑拣拣 。
但是脱口秀的竞争又是异常残酷的 , 为了取悦观众 , 需要保证持续的创作产出 。 脱口秀演员既需要从生活中获得素材 , 又要因为演出、比赛、挣钱而远离生活 。 不接地气还能不能打动人心?要是灵感枯竭又该如何自救?
《脱口秀大会》曾经放话要“让每个人快乐五分钟” , 但是办到第五季 , 很多人开始发现 , 五分钟的快乐 , 抵挡不了两个小时的无聊 。 脱口秀在爆火两年之后 , 似乎也略显疲态 。

追《脱口秀大会》的人不难发现 , 脱口秀的演员正在极速衰老 。 脱口秀这一职业在中国还很新 , 门槛又非常低 , 导致新人爆发式增长 。 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退休大妈 , 只要你能讲出五分钟的段子 , 就能进入这扇门 , 甚至一举用新段子吊打老玩家 。 新鲜血液涌入 , 在脱口秀大会这样高密度比选 , 每一轮淘汰率接近50%的比赛中 , 老玩家要想继续走下去 , 就得被迫卷生卷死 , 绞尽脑汁写稿子 。

第一二季是真的很敢说 , 后面大家技巧多了 ,
辩论上是更专业 , 但是没有了这种口不择言的生猛
就像之前的《奇葩说》 , 一波又一波的新人涌现 , 老人的热度被冲得七七八八 。 怎么办?是重回赛场跟新人们竞争 , 接受观众更加严苛的要求;还是放下老东家 , 重新开辟新赛道?
已经打响知名度选手的纷纷离席寻求新的生路 。 李诞率领一班人赴北美演出 , 脱口秀明星们拍电影、上综艺寻求发展 , 更多的演员奔赴各种开放麦、小剧场 。
在《脱口秀大会》里 , 赵晓卉以玩票性质入行 , 再离职全力搞脱口秀 , 三年后 , 阅历丰富了 , 但受到的摧残也是显而易见 , 最终决定退赛回去上班 。 入门容易 , 但想要持续站在舞台上真的很难 。
很多全职脱口秀演员很难持续通过脱口秀舞台去更新自己的观点与人设 , 脱口秀的职业道路也并不宽 , 形象消耗的速度远大于形象建立的速度 。 大部分脱口秀演员舞台机会少 , 没有经典作品 , 不够有名 , 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 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 , 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 , 又有多少人能把脱口秀当成终生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