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独立女性”如何实现“心有所居”?( 二 )


北青报:你如何理解冯晓琴那种对生活的算计?
海清:拍摄现场我编了一个绕口令 , 我说冯晓琴的戏就是‘大菜场、小菜场、菜市场、广场’ 。 我的戏就是大菜场、小菜场、菜市场、广场 。 我有一天拍完了 , 导演说 , 我们晚上在哪个哪个西餐厅拍你来啊?我就穿着外卖服——有的时候收工以后 , 那外卖服我也穿着 , 尽可能把它穿的脏一点旧一点——我穿着外卖服就去了 , 坐在门口 , 他们在里边拍红酒啊西餐啊 , 就是拍那样的戏 。 我说这是我进到的最好的主场景 , 我的戏基本上都是比较接地气的场景 。
谁不为自己的生活算计呢 , 我觉得冯晓琴的打算站在她的角度 , 我是能理解的 , 她还是希望能够在上海有个立足之地——我一个外地人到北京 , 我前20年没有买房子 , 我周围无数人跟我讲 , 你不在北京买房子啊?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 , 你要为自己打算 。 我觉得这个东西无可厚非 , 都是在正常行为里面 。
她是小城市出来的 , 格外希望能够离开旧的环境 , 把弟弟、妹妹、孩子都弄得特别有出息 , 她有一种长姐如母的风范 , 只身闯大上海的感觉 。
自己有了孩子才买的房子
北青报:你如何看待房子?
海清:你看现在我帮很多年轻人介绍对象 , 大部分会问学历和老家 ,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哪有房 , 这好像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 我们好像下意识认为有房子才有家 , 像我这种都生了孩子还没买房子的 , 真的是算少的 , 我觉得我都算是另类的 。
我的孩子大概两三岁我才买房子 , 而且我买房子还是我妈让的 , 说你要买房子 , 不买房子将来你孩子住哪?我说住租来的房子我没问题啊 , 我妈说那不行 , 她不同意 。 要按我的想法 , 以后开个房车 , 带着我的孩子四处去 , 在哪儿拍戏就住在哪 , 这才是我的理想生活 。
冯晓琴和顾清俞 , 这两个人代表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人 , 边界感极强 , 所以她们俩的这种隐隐约约的敌对 , 是和她们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 一个是上海本地人担心害怕算计和侵占 , 冯晓琴又比较希望能够在上海占据一席之地 , 那么 , 所以她们就天然的会有一些敌对的矛盾 。
再加上后面我剧中老公死了 , 更把这种关系推到了顶点 , 而我老公死跟这两个人都多少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所以这种矛盾的设置就先天具有对立性 。
在我看来 , 房子其实重要 , 但也不是那么的重要 ,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到底是住在房子里还是住在哪里 。 我觉得“心居”这个名字非常好 , 是心安定的居所 。 有的时候就算有了家 , 但在里边心不安 , 依然这个家也不是家 , 我觉得是你要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找到自己的价值 。
冯晓琴恰恰在很长一段时间丢掉了自我 , 那么当她反过来 , 这些老人需要她的帮助了 , 她把开养老院这件事情既有社会效益又有个人利益 , 当这两个利益结合得特别好的时候 , 你会发现冯晓琴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变 。
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北青报:能否谈谈对冯晓琴的理解?
海清:我当年拍《蜗居》的时候 , 我就有一种感觉 , 很少有人是海藻 , 但大部分是海萍 , 我可能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人物性格是多面的 , 有自私 , 有阳光 。 有乐于助人 , 有犯错 。 我喜欢这样比较真实的 , 而不是那种自带高光的角色 。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 。 像我自己是南京人 , 我到北京也希望可以在这里立足在这里发展 。 我不觉得冯晓琴卑微 , 也不觉得要低着头去看她 。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她 , 在经历人生这样的低谷后我真的能够翻身吗?我很尊敬也很敬佩这样努力生活 , 好好生活的人 , 我觉得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