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烧包儿

在津沽方言中 , 烧包儿常用来形容一些刚刚脱贫便忘乎所以 , 做出与自己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的炫富举动 。
“烧包儿”一词 , 语出“化袱烧包” 。
按旧俗 ,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 , 也叫鬼节 , 前后十天都属节内 。 据传 , “七月鬼门开 , 户户设香台 , 阴魂隔阳世 , 烧包寄冥财 。 ”此时 , 家家户户开始祭奠先祖亡亲 。 首先由男子砸印冥钱 , 在祠堂先人牌位下摆放供品 , 燃香祭拜 。 大户人家更是祭仪繁复 , 案上摆放锡箔折成的银锭和蜡烛 , 鲜花、水果、糕点一应俱全 , 并于晚间“化袱烧包” 。 没设祠堂的人家便在十字路口焚化包袱 。 “包袱”由白纸糊成大信封状 , 在正面竖式书写文辞 。
【包袱|烧包儿】在民国时期有人将金圆券与烧纸一同放进“包袱”焚化 , 以此示孝 , 时人觉得可惜 , 认为“化袱烧包”不过是“活人眼目之事” , 以真币烧包可谓烧包至极 , 如此 , 便有了“烧包儿”的另一层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