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姜宝兵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民间农谚云:“清明前后 , 种瓜点豆 。 ”清明节 , 有上坟扫墓、祭奠祖先、悼念先烈的习俗 , 故又称“扫墓节”、“祭祖节”;还有植树、换装、打秋千、放风筝的习俗;还有到野外郊游踏青的习俗 , 故又有“踏青节”之称 。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本文图片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 传说是在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 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 , 再也无力站起来 。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 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 , 重耳做了国君 ,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 他打好行装 , 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 ,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 有人献计 , 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 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 晋文公见状 , 恸哭 。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晓谕天下 ,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此后 , 晋文公常把血诗带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 。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终于实现了晋国的强国梦 。
|清明|乡村纪事之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
本文图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 每逢清明节日 , 我便想起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古诗 。 清明时节 , 风和日丽 , 莺飞草长 , 柳绿桃红 , 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 , 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
这天的早晨 , 天刚蒙蒙亮人们便都起来了 , 要准备较为丰盛的上坟用的祭品 , 如鸡鸭鱼肉、糕点水果、鞭炮水酒等 。 随后 , 一家家老老少少地奔向各自的坟茔地 。 大人们除去坟墓上的荒草 , 铲一些新土培到坟墓的洼陷处;少儿们则把新的黄纸压在坟墓的尖顶上 , 大家七手八脚将坟墓修葺一新 。 最后 , 大家在墓前摆上菜肴 , 上香放炮 , 洒酒而祭 。
清明节这天 , 我每年都要回到老家 , 跪拜在父母的坟前 , 点着祭祀的纸钱 , 捎去儿子对父母的思念 。 火在呼呼地燃烧 , 吞噬着那些黄色的纸钱、花色的幂币 。 据说纸钱烧的越旺 , 表明逝者越欢喜 。 袅袅的青烟 , 就在四月的天空里飘散 。 化成的纸灰 , 有几朵飘出来 , 在四月的晴空里缓缓地飘 , 像蝴蝶在飞 。 在心里默默地为父母祈祷 , 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 , 幸福和快乐地生活 。 此时 , 我不禁回想起父母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 , 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 , 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们不容易 , 为我们操尽了心 , 费尽了力 , 还没有享福就撒手西去 。 每每想到这些 , 就不禁潸然泪下 。 父母的坟头已是绿草青青 , 含泪为坟墓培上新土 , 修整一新 。 最后磕三个头 ,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