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心居》感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居》写的是上海、上海人 , 还有上海的城市生活 。 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 , 文艺对于乡村的表达 , 成就要高于对城市的表达 。 当中国高速进入现代化进程 , 城市的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 , 上海题材也就被高度关注 。 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等公司推出这部现实主义力作 , 格外令人瞩目 。
成功|《心居》感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文章图片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市民的世俗理想
全剧的故事起始于2017年 , 充满了簇新的生活气息 , 让观众有产生感同身受的可能 。 创作者贴近当下生活 , 将双耳紧贴现实的墙壁上 , 听到来自生活高昂或悉索的回响 。 当然 , 描写眼下生活也面临着风险:观众会用自身经验即时评说 , 深刻或肤浅 。 众目睽睽之下 , 没有藏拙的地方 。 电视剧《心居》播出 , 满屏的弹幕评说 , 其势汹涌 , 创作者面临双刃之剑 。 电视剧《心居》是成功的 , 它展示了对上海此城此人、此地此刻的新颖理解和出色表达 , 也因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
编剧滕肖澜说:“写一点笃笃悠悠的家庭生活 。 ”笃悠是上海方言 , 意思是放松 , 不去急功近利 。 导演滕华涛说:“还原上海家庭和各个圈层的生活 。 ”这决定了电视剧《心居》的本色是家庭生活剧 。 上海城市生活如万花筒 , 多姿多彩的 , 主要场景是上海人的世俗生活场景 。 普通上海人喜欢生活 , 不去奢想生活的奢华 , 不愿活在众目睽睽中;喜欢生活的舒适和私密 , 不打扰他人也不被他人打扰 。 实惠是市民生活的常用词 。 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是市民的世俗理想 , 悲喜由此 。 电视剧《心居》开门见山 。 女主角冯晓琴拎着菜篮告白:“拥有房子 , 才拥有这座都市的生活安全感 , 才有做主人的感觉 。 ”导演扣住了此刻市民生活的命脉 , 纲举目张 , 架构了全剧的叙说结构 , 生活像抖落的渔网 。
命运好像太阳雨
时晴时雨
冯晓琴没有钞票 , 但是急于买房 , 构成了《心居》的故事线头 , 激发出连锁性的冲突 。 最主要的冲突来自于冯晓琴与顾清俞 , 她俩是姑嫂 。 《心居》第一集用蒙太奇式平行叙说 , 交代两个双女主的出场 。 一组长短镜头展现冯晓琴奔波菜市场与厨房的生活日常 , 另一组镜头交代顾清俞的优渥生活场景 。 一个是外来的上海媳妇 , 嫁入顾家十数年 , 照顾全家老少 , 期待望夫成龙而失望 , 继而望子成龙 。 她的市民意识的觉醒 , 就是从买房子开始 , 从而百折不挠 。 一个是典型的上海女性 , 漂亮且成功 , 优渥生活诞生优越心态 , 还有小家碧玉般温情种种 , 貌似理性 , 其实感性时常泛滥 。 最初冲突开始在顾清俞生日聚会上 , 冯晓琴提出借钱买房的想法 , 她理直气壮:“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 才能给儿子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 ”其做法咄咄逼人——老公顾磊不好意思开口 , 她直截了当去借;顾清俞不肯借 , 转而向公公顾士宏借;即使棋盘出现僵局 , 也要跳马走车 。 顾清俞不会喜欢她急吼吼的腔调 , 绵里藏针 , 见招拆招 。 全剧冲突由房子为起点 , 但不以房子为终点 , 继而波及两个人物生活和利益的各方面 , 也涉及家族内外的众多人物 。 比如 , 父亲顾士宏“三夹板”式的尴尬;还有后期展翔游走两人情感空间的纠葛;还包括施源的母亲和顾昕的母亲苏望娣等人物 。 前者存留旧时富贵的残想 , 后者保留小市民的精明 , 还有絮叨 。 扮演这些角色的优秀演员 , 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