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

采访人员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1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Aimez-vous Brahms...)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一本小说的名字 , 该作使得勃拉姆斯这个名字从此在流行文化里留下了烙印:历史学家彼得·盖伊曾以此为题探讨了勃拉姆斯与现代主义 , 村上春树写过一篇致敬之作《喜欢巴特·巴恰拉克吗?》 , 《纽约客》以此为题来吸引读者关注音乐家阿格里奇的勃拉姆斯唱片 , 甚至2020年还有一部题为《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的韩剧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被誉为德国音乐史中的“3B” , 尽管在艺术上有深刻造诣 , 但勃拉姆斯在大众印象中只是一个胖乎乎的、蓄着大胡子的中老年男性 , 好像怎么都和流行文化沾不上边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究竟怎么成了一句典故 , 还是要从萨冈的这本小说谈起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
本文图片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法]弗朗索瓦丝·萨冈 著 李玉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11
小说讲述了一段三角恋情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是书中25岁的西蒙写给39岁的宝珥的信中的一句话 。 宝珥看了这句话 , 笑了出来:这是她17岁时小伙子们向她提出的问题 。 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宝珥的思考:除了自身和自己的生存 , 她还爱别的东西吗?她认为自己爱的是她的浪荡子男友罗捷 。 于是她给西蒙打电话 , 想对他说:“我不清楚我是否喜欢勃拉姆斯 , 我想是不喜欢 。 ”
由于电话没有联系到西蒙 , 宝珥只能赴约 。 在音乐会上 , 西蒙告诉宝珥:“请您相信 , 您喜欢不喜欢勃拉姆斯 , 对我都无所谓 。 ”阅读至此我们明白了 , 对西蒙来说 , 勃拉姆斯只是一个搭话的借口 , 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那么喜欢勃拉姆斯 。 对宝珥来说 , 喜不喜欢勃拉姆斯则取决于提出问题的人是谁 , 可对读者来说却不是这样 。 尝试换成“您喜欢莫扎特吗” , 听起来过于纯洁 , 和暧昧气氛不符;“您喜欢贝多芬吗” , 故事突然变得有几分励志;“您喜欢拉赫玛尼诺夫吗” , 虽然也好 , 但多少有点儿俗 。 勃拉姆斯却不会给人这样的感受 。
勃拉姆斯对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其实不重要 , 因为他们在意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勃拉姆斯 。 可是 , 作家选择写哪位作曲家 , 对读者的感受却很重要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勃拉姆斯的故事并不普通——他暗恋朋友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四十多年 , 和小说中的角色一样 , 女方也比男方年长14岁 。 不过 , 勃拉姆斯在舒曼去世之后并没有趁虚而入 , 而是保持终身未婚 。 这段故事是如此闻名 , 以至于后来人还发明了“勃拉姆斯式爱情”一词 。
在萨冈笔下、在韩剧《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里 , 创作者都使用了三角关系的主题来呼应标题 。 此外 , 勃拉姆斯作为一个符号 , 还蕴含着其他作曲家鲜有的克制的浪漫——西蒙没有直接问出口的告白、使用“您”(vous)这样的称呼、宝珥没有明确说出的拒绝 , 以及韩剧《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因三角关系而隐忍的感情 , 都使得爱情故事本身也带上了符号本身的含蓄色彩 。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简单一问为何如此意蕴悠长|勃拉姆斯逝世125周年
本文图片

韩剧《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海报 图片来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