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从古至今 , 收藏圈都有一个大类 , 即“古币” , 这也是数千年来 , 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载体 , 其收藏价值和意义可见一斑;当然 , “物以稀为贵”一直是古董、文物的价值体现 , 这里还有一段“国宝镍币”的传奇故事 。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回到1888年 , 正值清光绪十四年 。 当时的华夏可谓内忧外患 , 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 这就生成了两种对立的派别 , 即“洋务派”和“保守派” 。
其中“洋务派”大臣李鸿章 , 在1888年手托3枚“硬币”让光绪皇帝看 , 并希望尽快通过他主张的“币制改革”;这3枚硬币是委托英帝国“伯明翰造币公司”代铸10分、5分和2分面值的镍制样币 。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研究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 , 清末党派之争异常激烈 , 想“改革”可谓千难万险;更何况李鸿章要“改”的是国之根本 , 而且这3枚硬币上还都是洋文 。
朝上“守旧派”大臣纷纷站出来反对 , 既然是清朝的货币 , 怎么可以连一个(满)汉字都没有呢 , 这种货币流通出去 , 岂不有损“国格”?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还有一点 , 当时的清朝没有镍矿 , 要改币制 , 就要交给洋人代铸;清廷不仅要支付给洋人“代铸加工费” , 还要支付镍材、起运等费用 , 这种“币改”明显得不偿失 。
暂且不管这场改革的必要性 , 反正无论什么 , “洋务”和“守旧”之争是必然的 。 最后还是垂帘听政的慈禧一锤定音 , 否定了李鸿章的“币改” , 那3枚硬币样板也从此不知所踪;虽说“3枚样币不知所踪” , 坊间却一直在传闻 , 而且成了珍贵的收藏珍品 , 也就是后来俗称的“伯明翰币” 。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说到这 , 事情也该结束了吧?恰恰相反 , 这段故事在此时才刚刚开始 。 前面说“3枚硬币不知所踪” , 谁知新中国成立后 , 它们居然再次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 , 上海有位叫“陈福耕”的人 , 他有一个爱好 , 就是喜欢在废品站里“捡漏” , 尤其对铜、铁、锡等金属感兴趣 。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实事求是地说 , 那时候虽然有古董收藏 , 但对“古币”有研究的人并不多 , 其价值远远不如邮票 , 因此废品站时常能看到各种铜钱;“陈福耕”比较特殊 , 大家都在集邮的时候 , 他却收藏起了“铜板” , 还拜在古币专家“马定祥”的门下 。
1982年 , “陈福耕”在上海中兴路 , 花7块收来一大罐的铜板;那时的“7块”可不一般 , 花7块买一堆废铜烂铁 , 这更是令大多数人难以理解 。
|“7块”收来一大罐铜板,里面竟然有“国宝”,连英女王都看不到
本文图片

谁让“陈福耕”有这爱好呢 , 回家后忙不迭摆弄起一堆锈迹斑斑的铜板 , 其中一枚灰白色 , 满是油腻的镍币引起了他的注意;按理说 , 中华历代王朝用的都是铜钱 , 这枚镍币应该是年代比较近的东西了 。
也是好奇 , “陈福耕”将这枚镍币清理干净 , 就见其大小和当时“1分”硬币差不多 , 正面印着数字“5” , 周围有珠圈 , 上下都是洋文;尤为明显的特点是 , 这枚镍币的背面居然出现了一条蟠龙 , 上下两端也全是“洋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