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 本课讲“又”部的三个汉字“叜、燮、曼” 。 这三个字中 , “叜”在现代汉语写作“叟” , “叟”在《说文解字》中不收录;“燮”也不是常用字 , “曼”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 , 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 因此 , 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曼” 。 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叜 。 读sǒu 。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叜 , 老也 。 从又 , 从灾 。 阙 。 ”许慎认为“叜”是会意字 。 本义是老 。
但细究字形之后会发现 , 虽然是会意字 , 但“叜”的本义有问题 , 来看它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叜的字形演变)
“叜”在甲骨文里 , 是在山洞里一只手举着一只火把 , 会意“搜求” , 因此 , “叜”是“搜”的本字 , 后来借为“老叟”的“叟” , 就是《说文》所说的“老也” 。 叜是会意字 , 本义是搜 。 后来 , 人们为了表示搜求这个意义 , 又加了手旁 , 构成“搜”字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叜 , 即搜之古文 , 从又持火屋下搜物也 。 会意 。 为长老之称者 , 发声之词 , 非本训 。 ”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叜)
《玉篇·又部》:“叜 , 或作叟 。 ”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四:“友人端叜倪君 , 过余溪上 。 ”按:今通行本作“叟” 。 这里的“叜” , 指的是年老的男人 , 用的是“叜”的《说文》所载之字义 。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老叟画像)
“叜”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叜的小篆写法)
2、燮 。 读xiè 。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燮 , 和也 。 从言 , 从又、炎 。 ”会意字 。 本义是和;调和;谐和 。 《字源》称“构形不明” , 还是老办法 , 考察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燮的字形演变)
“燮”的甲骨文象手持拨火工具调和三火 。 这个拨火工具“言”后来讹变为“辛”或“言”或“¥” 。 “¥”是那个拨火工具 , 后来演变成“辛” , 演变成“言” , 因此 , 许慎把中间的“言”当作声符是他的猜想 。 徐灏《段注笺》:“戴氏侗曰:‘[火¥火又]、[火辛火又]、燮 , 实一字 , 盖[火¥火又]为烹饪熟物之称 , 从又持二火 , 会意 , ¥声’” 。 简单地说 , 燮是会意字 。 本义就是调和火候 , 以烹饪熟食物 。 调和是“燮”的引申义 。
《书·洪范》:“三曰柔克 。 平康 , 正直;强弗友 , 刚克;燮友 , 柔克 。 沈潜 , 刚克;高明 , 柔克 。 ”三是过于柔弱 。 中正和平 , 就是正直;强不可亲就是刚克;和顺可亲就是柔克 。 应当抑制刚强不可亲近的人 , 推崇和顺可亲的人 。 这里的“燮”用的就是调和的意义 。
其实 , 清代有个大书画家 , 叫郑板桥 , 他的原名叫郑燮 , 字克柔 , 号理庵 。 名字里的燮 , 就是来自《尚书》这个典故 , 燮 , 就是调和 。
|《说文解字》548课:民国时,为什么那么多人起名叫“曼”?
本文图片

(板桥行吟图)
燮还指大熟 。 《玉篇·又部》:“燮 , 大熟也 。 ”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定林朝自炊 , 有匕或无荚 。 时时羹藜藿 , 镬大苦难燮 。 ”这个意义其实来源于“燮”的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