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一提起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 人们便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时令往还 , 诗诵千年;岁岁不绝 , 代代相传 , 成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节令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 , 它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 , 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 。 节气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确定 , 斗柄从“寅位”开始 , 顺时针旋转一圈 , 即为一年 , 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则为清明 。 故《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 。 ”清明节也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
除了中国 , 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 , 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2006年 , 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是反映物候变化最为显著的节气之一 。 它有三候:“一候 , 桐始华” , 意为清明来到 , 白桐花开 , 清芬怡人;“二候 , 田鼠化为鹌” , 意为阳气渐盛 , 田鼠回穴 , 百鸟活动;“三候 , 虹始见” , 意为节令多雨 , 彩虹出现 。 故清明一到 , 大地就像吹响了万物复苏和繁荣的号角 , 阳光明媚、雨水充足 , 草木萌动、鸟鸣虫唱 ,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 , 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南方地区气候开始变暖 , 而北方地区则开始断雪 , 因此农谚有“清明断雪 , 谷雨断霜”之说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 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 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内容 , 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 。 由于清明节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 , 至今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节日期间寒食冷餐的习惯 。 但是到了宋元时期 , 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很快并直接取代了寒食节 。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 , 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礼俗主题 。 因此 , 它既是一个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 , 也是一段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时光 。
清明来临 , 草长莺飞 , 万物欣荣 , 正是郊游赏春的大好时节 。 于是人们呼朋引伴 , 踏青郊游 , 徜徉在春风里 。 故程颢《郊行即事》诗云:“况是清明好天气 , 不妨游衍莫忘归 。 ”除了踏青郊游 , 全国各地还有拔河、荡秋千、打马球、植树、斗鸡、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和游春活动 。 相传这是因为古时清明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 所以以此健身 。
清明更是中华民族最肃穆盛大的祭祖大节 , 节期很长 , 10日前和8日后皆可扫墓祭祀 , 有的地方甚至长达一月 。 《岁时杂记》曾载古人祭祖盛况:“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 , 经月不绝 。 ”《梦粱录》亦载:每逢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 , 以尽思时之敬 。 ”到了今天 , 每逢清明 , 人们无论身处何方 , 依然会回乡扫墓祭祀 ,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饮水思源的人文精神 , 不仅弘扬了孝道亲情、唤醒了家族记忆 , 还可促进家庭成员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如果说 , 清明在诗里 , 所以才有了李商隐、杜牧的名句;清明在画里 , 所以才有了张择端、张岱的佳构;清明在春风里 , 所以才有了万物的吐故纳新和人们的春心萌动;清明在人们的思念里 , 所以才有了慎终追远的礼敬祖先 。
那么 , 在笔者的故乡四川都江堰 , 清明则在一江春水里 , 所以才有了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放水节 。 巴蜀大地的清明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独特的寓意 , 它不仅是自然节令和民俗活动 , 还有农事生产的重要内容 , 人们祭祀的也不仅是自己的祖先 , 也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者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