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秃笔画山水,髡残绘《溪滨垒石》

这是髡残画的一帧册页 , 原作没有名字 , 根据画中题诗 , 取名为《溪滨垒石》 。 画中有一块奇石屹立溪边 , 沿着山石有一条小路通往溪边渡口 。 髡残用枯笔画山石 , 充满了苍润雄健美感 。 山石上密布苔点 , 通过疏密、浓淡对比 , 表现山石质感 。 纵然作品尺幅不大 , 气势很足 。 这就是大师级画家的创作能力 , 小中见大 , 画纸中蕴藏壮美天地 。
也许大家会有一个疑问 , 髡残画的是春景还是秋景?想明白这个问题 , 就能看懂他为什么这样画 , 密而不乱 , 繁简相宜 。 从画中诗寻找答案最简单 , 髡残说 , “全提千古不萌春 。 ”他通过技法特征 , 体现出荒凉、幽深、静穆之美 。 荒凉代表了笔墨情趣 , 幽深代表了构图特征 , 静穆代表了无限遐想空间 。 他画秋景山水 , 表现他的艺术主张 。
髡残生活在明末清初 , 20岁出家为僧 。 明亡以后 , 他参加抗清义军 , 作战勇敢 。 遗憾的是 , 抗清失败 , 被迫隐居深山避祸 。 出家人的身份更像是一层保护色 , 他的性格无法做到无欲无求 。 从他的画中就能看出来 , 用笔强势 , 怎么会是一个只知道忍受的人呢!
山居生活成了髡残画山水的创作源泉 , 自然山水藏于胸中 , 才能画出山的魂魄 。 他没有把高山设置成画面重心 , 而是选取渡口成为重心 , 充满文人情趣 。 渡口廊桥草阁不会阻隔视线 , 从而达到空间过渡的效果 。 这样一来 , 画面效果拉满 , 才能表现出小中见大的魅力 。
髡残|秃笔画山水,髡残绘《溪滨垒石》
本文图片
髡残 溪滨垒石 局部
《溪滨垒石》看细节 , 有一种乱糟糟的感觉;看整体 , 才发现构图经营章法森严 。 这种反差 , 让画面有了独特美感 。 乱 , 可以理解为笔墨上的重复;不乱 , 那是因为重复中有了对比 。 善用对比手法 , 乱中有序 , 高手就是高手 , 在创作中永远保持游刃有余的洒脱 。
有学者认为 , 髡残在画中融入禅意 , 形成特殊美感 。 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 , 他的心不乱 , 笔墨就不乱 。 为什么有人看时觉得乱 , 因为没有看懂髡残的心思 。 这样理解髡残的作品 , 虽然有唯心主义的嫌疑 , 却能引导大家发现画中真意 。
髡残|秃笔画山水,髡残绘《溪滨垒石》
本文图片
髡残 溪滨垒石 局部
看着斑驳的山石 , 用修图软件故意锐化一下 , 竟然有了类似油画的肌理感 。 是不是很神奇 , 这样调整可以让大家理解髡残的笔墨特征 。 画山石 , 要表现出质感、体积感 , 至于如何表现 , 看了髡残的作品就懂了 。
髡残的作品需要临摹 , 才能发现他用秃笔画出这种效果有多么难 。 有人用峥嵘形容髡残笔下的山石 , 还有人用沧桑形容 , 这种饱经风霜的感觉用毛笔画出 , 简直是神来之笔 。
【髡残|秃笔画山水,髡残绘《溪滨垒石》】髡残|秃笔画山水,髡残绘《溪滨垒石》
本文图片
髡残 溪滨垒石 局部
山水画中有灵魂 , 山水画中有生命力 , 这些看似玄妙的观点 , 看了髡残的作品就知道此言不虚 。 《溪滨垒石》 , 好就好在髡残让大家了解了传统中有新鲜感的美学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