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物|栽秧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五月农事紧又紧 , 男女老少忙田头
唱起调子栽下秧 , 到时好收成”
这是一首流传在大理坝子的白族民歌
唱的是洱海周边白族群众
一年一度的“栽秧会”
栽秧会是大理地区一种
农耕文化特征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
2017年6月
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
【|大理·风物|栽秧会】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栽秧会”以换工的方式集合劳动力 , 集体栽插秧苗 。 每年农历四五月间栽秧季节来临 , 几十户或各村寨的白族群众会自发组织起来 , 通过民主协商 , 首先推选出一位能说会道、风趣幽默、生产经验丰富的劳动能手担任“秧官” , 负责劳动协调、技术指导;同时还负责在田间地头临时组织娱乐活动 , 大家都听从他的指挥、安排和调动 。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栽插活动中 , 人们要选秧官、祭秧旗、开秧门、对调子、关秧门 , 举办丰富多彩的祭祀和娱乐活动 , 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 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 。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秧官的选拔通常由上一代的栽秧会组织者传承给直系亲属或有一定能力的村民 。 每个临时栽秧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志——“秧旗” , 旗杆常高三丈余 , 顶端彩扎升斗 , 象征“五谷丰登” 。 从“开秧门”那天起 , 秧旗就一直飘扬在田头 。 按照白族民间传说 , 每杆秧旗代表一位神祗 。 栽秧要祭秧旗 , 象征着今年农业有好收成的美好意愿 , 如代表水神的秧旗 , 寓意白族村民希望水神(大部分白族水神都为本地居住的神兽“龙王”)降雨和避除洪涝 。 整个民俗活动中 , 摆放在任何位置的秧旗都不允许跨过和踩踏 , 否则将会遭受惩罚 。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栽秧会上有小型文艺队吹奏《栽秧调》《龙上天》等唢呐乐曲或弹奏“大本曲”;此外 , 身着白族服装(专指做农活专用的短衣短裤)的青年男女身背秧苗 , 按秧官的锣声掌握栽秧的节奏速度 , 一边栽秧一边歌唱白族调 , 应和着民间“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 , 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 , 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 , 年成就会大丰收”的说法 。
|大理·风物|栽秧会
本文图片

“秧官”是“栽秧会”中最为繁忙的 , 不仅要指挥人们插好秧苗 , 还要忙着安排唢呐吹奏、三弦弹唱;更要兼顾插科打诨、嬉戏逗情 , 使繁重的生产劳动在炽热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 栽秧结束后 , 还要举行“关秧门”仪式 , 并开展“田家乐” 。 “田家乐”又称“谢水节” , 是酬谢、祭祀水神、龙王、田公、地母等的仪式 。 人们举着“秧旗” , 吹着唢呐 , 打着霸王鞭;“秧官”则头戴斗笠 , 斗笠上立把秧苗 , 倒骑着马在村寨里巡回演出 , 整个活动显得风趣、诙谐 , 充满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