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昌:?由写榆钱想到的

|冯恩昌:?由写榆钱想到的
本文图片

由写榆钱想到的
作者 | 冯恩昌
又到美食榆钱的季节了 , 在我脑海的屏幕上 , 老家小院里那棵老榆树 , 枝枝叉叉绽开了一簇簇金色的榆钱花 , 宛如成群结队的金蝴蝶摇动欲飞 , 诱惑着人们登树采摘 。
我家的老榆树活了近百年 , 为养育我们家立下了大功 。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 , 家乡遇上了荒年 , 天灾人祸造成了“无人区” , 父亲带领奶奶、母亲、姑姑和我闯了关东 , 爷爷一人守家 , 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 , 扒榆皮吃 , 采榆钱、榆叶做粥喝 , 好歹度过了难关 , 熬到我们这里解放了 , 全家人团聚 , 土改分得田地 , 过上了好日子 。 全家人都爱这棵老榆树 , 让它年年发新芽、开新花、结新夹 , 青春不老 , 甜美我家的美好岁月 。
榆树的花果 , 曾一度是俺全家人的美食 。 每年四月 , 它的枝上吐出红色榆蕾 , 渐次绽开金色的圆圆的花 , 也是果实 , 榆荚 。 这玩意对农家来说 , 可做多种美食 。 生食可作零嘴 , 吃着脆脆的甜甜的有滋有味的 。 采些来 , 摘洗干净做粥 , 又甜又滑喝着很顺口 。 逢吃榆钱的季节 , 俺家几乎每天早晚都喝榆钱粥 。 榆钱可以做各种美食 , 调馅烙饼吃 , 搅上面粉蒸着吃 , 它的种子做榆仁酱吃 , 味道都很美 。 榆钱熟透飘落之后 , 榆叶就冒芽生长了 , 捋些榆叶来 , 淘洗干净 , 做小豆腐吃 , 粘滑香甜 , 泡煎饼吃 , 别有美味 。 吃了剩下的炼锅一炒 , 那真美上加美了 。
【|冯恩昌:?由写榆钱想到的】老榆树对我家还有许多的贡献 。 它的皮除遇上荒年救人命外 , 日常生活中 , 母亲还用来碾成面 , 做糊糊加破布儿粘合成布板 , 做鞋底用 , 家境贫穷时 , 它给省了钱 。 那榆钱儿 , 是儿童喜欢之物 , 不光摘来放布袋里吃零嘴 , 母亲还选些圆大金色浓的用丝线穿起来 , 套在小妹的脖子上 , 作“金项链” , 穷人家的孩子戴这玩意 , 乐得连蹦带跳 , 觉得和真的一样 , 表现有点儿傲气 , 对别人家的孩子说:“我有金项链了!”
我家的老榆树 , 对我这个农家出身的文学作者 , 做出了特殊贡献 。 八十年代末的一年 ,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 , 我想为孩子们写篇文章 , 想了许多不错的题材 , 最后选中了榆钱 , 写了一篇千把字的散文《金色的榆钱》 , 寄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 想不到六一儿童节这天 , 一看人民日报 , 我写的此文在《人民日报》副刊版头条登了出来 。 我在高兴至极的气氛中想到 , 报社用我这篇稿子是有深远含义的 , 是要孩子受到启发 , 学习老榆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 我也在写作方面有所悟 , 认识到爱做奉献的老榆树 , 是做人的楷模 , 我们创作也要有老榆树这种可贵精神 。
图片/李汝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恩昌:?由写榆钱想到的
本文图片

冯恩昌 , 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 。 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 ,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 , 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 , “农家小院派”代表 , 被誉为东方诗神 。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 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 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 , 冯惟敏传说传承人 , 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 , 《糖葫芦》《故乡蝉歌》 , 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