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

|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
本文图片

▲谢尚国 摄
湖州 , 地处浙江省北部 , 浙、苏、皖三省交汇处 , 东邻嘉兴 , 南接杭州 , 西依天目山 , 北濒太湖 , 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 , 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
提起湖州 , 人们很容易将其与舒适安逸的生活相关联 。 也确实 , 在湖州人生活中 , 也常常讲一个词 , “百坦” , 意思是从容 , 不急不缓 。
但实际上 , 对于湖州了解的稍微多一些就会发现 , 一种创新、实干的力量 , 流淌在这座城市文化的血脉中 。 而文化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样貌和痕迹 。
2022年4月8日 , 湖州召开市委文化工作会议 。 在迅速的崛起与发展 , 让人们“重估湖州价值”后 , 这座城市再次亮出了“厚植文化自信力 , 加速浙北再崛起”的决心 。
或许在城市激烈竞争的当下 , 各个城市对自身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明确的设计 , 但是鲜有将文化放置于如此明显的地位 。 那么文化与城市崛起之间 , 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1
与众不同的标识
首先 ,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与众不同的标识 。
自古以来 , 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 , 自然风光可谓得天独厚 。 然而 , 山不能言 , 水不能语 , 真正让奇山秀水得以传扬天下的 , 还在于文化 。
“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道出了湖州的山色;“人家门户多临水 , 儿女生涯总是桑” , 写尽了水乡的风情 。 而走遍天下的苏轼 , 在登临道场山后感叹“我从山水窟中来 , 尚爱此山看不足” , 为湖州风光做了坚实的背书 。
米芾、王蒙摹写此间山水的《苕溪诗帖》、《青卞隐居图》称行书、山水画之绝 。
董其昌曾多年在湖州山水间流连忘返 , 期间留下了《升山泊舟图》、《苕溪春晓图》、《青弁图》等佳作……无数书画家的泼墨挥毫 , 引得“一部书画史 , 半部在湖州” 。
同样 , 面对城镇化迅速袭来的现代 , 工业量产的产品 , 如果失去了文化的点缀 , 只能迅速被遗忘在时代之中 。 城市亦是如此 , 如果没有文化的标识 , 它不过在千篇一律让人们迷失的水泥丛林 。
|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
本文图片

▲王洁涵 摄
而一座城市的文化之所以独特 , 永远离不开沉淀下它的自然与历史 。 作为湖州建置之祖的下菰城 , 始筑于商代 , 战国时楚国春申君在此设菰城县 。 两千多年来 , 城市中心始终没有变动 , “龟甲”形的古城城廓至今清晰可辨 。
而为了适应水乡河流纵横的现实 , 湖州以水兴市 , 旧城水网、道路体系 , 延续至今 , 架构起了“漕渎贯城、以水为轴、双溪交汇、三环合璧、四河环抱”的水城格局 , 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境界 。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 如今的湖州也已连续13年来 , 太湖的入湖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标准 , 实现“美丽浙江”考核九连优 , PM2.5浓度保持在23微克/立方米……从曾经矿山关停、太湖水域治理 , 到如今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
新时代的湖州依旧守护着宜居的青山绿水 , 也用兼顾生态与发展的历程 , 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两山”故事 , 绵延着文化对于城市身份的标识 。
2
实干的基因
文化如果脱离现实的生活而被束之高阁 , 无法展现其动人的魅力 , 而一座城市的精神也是如此 , 只有深入地挖掘埋藏在其下的文化基因 , 不使其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 才能够为这块土地带来绵延不绝的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