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 书法学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独立的一级学科 , 引发业内外关注 。 有待进一步提起重视的是 , 近年来 , 尽管书法学习正形成燎原之势——弘扬传统文化、书法进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 很多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 , 甚至于如今“书法”学科具有了普遍性 , 但若要支撑起当代书法的发展 , 有不少不容回避的方面 。 其中反映出今天如何认识“书法”的一些偏差 , 留下思考的空间 。
【书法|文艺评论丨当“书法”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书写”的意义将超越专业】如今的书法 , 说到底就是“写字” , 让人看到“写”的技术 , 却难以看到什么“法” 。 看到的“法” , 不是在“吼”(所谓“吼书”) , 就是在“射”(所谓“射书”) , 还有形形色色的表演 , 以及商业利益的忽悠 。 这其实与书法的“初心”是背道而驰的 。
我们往往把书法看作精英艺术 , 毕竟在书法史上留名的也就那么几十人 , 从“二王”到“颜柳” , 从“苏黄米蔡”到元明清诸名家 。 然而数千年来 , 写字的人则无数 , 这之中还包括无数刻甲骨、写竹简的无名氏 。 无数写字人的字迹 , 与他们的著作、与他们的历史、与他们的时代、与他们的社会影响联系在一起时 , 都会转化为“书法” 。 可是 , 这些古代社会中无数写字的人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科化的写字训练 , 所学也就是识字初期的“永字八法”而已 。 那完全是在书写应用基础上的修炼 , 是文化的涵养 。
本文图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而“书法”如今高度普及 , 从小到老都在写字 , 但人们更习惯将其称为“写书法” 。 这之中一部分人是学习 , 一部分人是爱好 , 另一部分人是休闲 , 还有一部分人是附庸风雅 , 更有一部分人是借此谋生、敛财 , 不一而足 。 其共同点都与古代书写的具体应用无关 , 既不用写信 , 也不用写文 , 能够用到“写”的可能就剩下签名了 。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 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发生、发展的 , 符合农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走向成熟之境的一种文化载体 , 有着普遍应用的基础 。 “书写”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 , 一位识字读书有文化的人当他过了基础学习的孩童时代 , 那就是作文 。 此后“写”的水平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 不是通过写字的专业训练而获得的 , 这是中国“书写”到“书法”发展的基本规律 。 书法如果失去与美术、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联 , 那么 , 它仅仅是一种实操层面上的技术传授 , 就有可能促成今天普遍的唐诗宋词的抄写手 。 而这样一种技术传授的狭隘性 , 必然影响到书法整体的内在品质 。
写字是文科类专业的基本素养 , 而非专门 。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 随着电脑、手机和语音识别等数字化工具替代手写 , 人们看到规范的美术字以及电脑字体一统天下 , 也看到牌匾艺术的丧失 , 这一切都说明书写已脱离基本实用功能 , 正走向小众化 , 从原来普遍的“书写” , 变成少数的“书法” 。 在如此的现实中 , 教育固然是挽回“书法”(实际上是“书写”)颓势的一种努力 , 但如何使书写的整体水平获得提升 , 恐怕还需要做很多 。 眼下 , 各类书法展览中呈现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古人诗词张冠李戴等问题很是突出 。 例如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开幕颁奖仪式上 , 现场撤销了一位金奖颁奖 , 原因是其抄袭了此前的一幅获奖作品 。 这说明所谓的“书法”在今天实际上成了少数以此谋生的书写者的生存方式 。 在数字化的时代 , 书法教育依然需要遵守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规律 , 呼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书写 , 以文化作为支撑 。
- 广州交响乐团|一周文艺亮点
- 汉字|汉字趣谈:珏(474)
- 书法创作|书法创作之境界,亦可述之为三
- 段琳卿|客中作(书法) 段琳卿
- |书法初学者:毛笔笔锋太软很难掌控!老书法家:会方法简单如硬笔
- 冯骥才|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 永庆坊|少年评论员-欧阳谢弈|走进永庆坊,看广州文化传承与创新
- 诗词|诗词文化不断破圈的背后 “诗意”的舞台成为出圈的关键|文艺评论
- -end-|见过最通透的安慰是什么样?评论看完瞬间破防了…
- 书家|书功博涉古韵 行笔直取精神——著名书法家朱克俊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