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我们都曾是“坏孩子”,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二 )


文章图片

电影中 , 北野武刻意隐去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 没有让小马和信治的家人出现在画面里 , 甚至 , 对于学校教育的提及 , 也是少之又少 。 他只专注于个人内部的蜕变 , 就像正在破茧的蝴蝶一样 , 去除外界的帮助 , 剩下便是自救 。 这种自救 , 意味着在迷失中找寻方向 , 在痛苦中领悟成长 , 然后 , 在现实中回归自我 。
信治把小马当做自己的引路人 , 小马逃课 , 信治也跟着逃课 , 小马勒索钱财 , 信治也跟着勒索 , 只有跟着小马 , 信治才能拥有自信 。 可是 , 小马何尝不是因为信治的陪伴才能够自信的 , 所以 , 两个人在成长初期 , 基本都是从对方身上找寻生活方向的 。
校园|我们都曾是“坏孩子”,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文章图片

当他们慢慢进入到成人世界的时候 ,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 也逐渐被撕裂着 , 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彼此了 , 而是因为面对社会诱惑的他们 , 陷入到了更大程度的迷茫 。
最终 , 一个选择了去成为帮派成员 , 一个选择了去成为拳王 , 只是 , 这两种被动的选择 , 全然没有真正成为他们想要依靠的生存方式 , 而在这两个不同的圈子里 , 小马和信治遭受到了同样的打击 。
校园|我们都曾是“坏孩子”,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文章图片

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 , 却不知不觉掉入了充满虚情假意与利益纠葛的世俗圈套 , 最终 , 遍体鳞伤后的重逢 , 倒是少了几分伤感 , 多了些许淡然 。
电影中提到了六个人物 , 都是所谓“坏孩子”的代表 , 而他们当中 , 或许只有那对说相声的坚持到了最后 。 在舞台上几近夸张的用理想作为笑点 , 想方设法逗乐台下观众时 , 不免让荧幕外的我们唏嘘不已 。
这不是对于理想的讽刺 , 而是善意的忠告 , 因为 , 有时候理想并不是一定要实现的东西 , 它的出现 , 大概就是让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 , 更能够看清自己 , 找回自己 。
重回校园的小马依旧坐在信治自行车后座上 , 信治问:“我们完蛋了吗?”小马答:“混蛋 , 一切还没开始呢!”
的确 , 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 , 当经历了生活挫折之后的重生 , 并不是意味着妥协 , 而是认清楚生活真面目之后 , 依旧顽强的努力 。
校园|我们都曾是“坏孩子”,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文章图片

2
电影此时已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嘲讽挖苦层面 , 而是深入的自我认知层面 , 因为 , 学会生活的第一步 , 就是要先学会认识自己 。
校园|我们都曾是“坏孩子”,被现实打的遍体鳞伤
文章图片

虽然 , 电影近乎直白地展示出了一种现实摧残中遍体鳞伤的场景 , 但好在 , 我们仍旧可以在那对说相声成功的人身上 , 看到些许的希望 。 这就是北野武的写实风格 , 直面残酷并不是放弃抵抗 , 而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自我回归 , 人生虽有曲折 , 我们也曾遭受过打击 , 当挥手告别青春时 , 其实 , 人生才刚刚开始 。
电影里 , 北野武对于每个角色都赋予了孤独的情绪 , 无论是咖啡店里工作的小妹 , 还是饭馆吃饭的社团老大 , 总有那么一刹那 , 在情绪上传递着淡淡的伤感 。
这个长得有点痞坏的北野武 , 终于还是流露出了他柔情的一面 , 然后 , 利用这种柔情 , 告诉我们 , 无论功成名就还是平凡一生 , 个体终究是个体 , 他救终究不如自救 , 摆脱孤独与迷茫最好的方式 , 就是不断提高对于自我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