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的一个“根”字和一个“本”字 , 让我们铭记着自己来自哪里和始终不能忘本!这些理念早已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了 , 当然芳芳糠糠及驴茂春等异类除外 。 村里的二奶奶有事打电话给我 , 末了总是问我同样的一句话:你乍不能把李家河给忘了!
是的 , 为了生计 , 多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 去门外谋个体面的生活;又迫于生计及其它困难而不能常回家看看 , 但只要是从生养他的土地上走出去的人 , 大概都不会忘了根本这俩个字!
小时候特别向往去外面的世界里闯荡 , 甚至瞧不起或者说讨厌那些个为地界水沟打架的男人 , 为几句闲话而骂仗的悍妇 , 诅咒过偷走我们辛苦一年养肥的山羊的蟊贼 。 我曾经有过离开这个村庄一去而不复返的念头 , 但是 , 当人生经历过成熟期之后 , 便不可避免的产生树叶对根的思念 , 这是自然规律 , 大概很少有人能绕过去 , 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罢了 。
村子里一代一代的子民顺序从这片热土上孕育 , 又顺序融入了黄土 。 虽然鲜有惊天动地的事发生 , 也鲜有特别炫彩的大人物出现 , 却依然对我的村庄有无限的依恋 , 用民间的话说就是:子不嫌母丑 。
很遗憾先民们没有留下个村志或者家谱 , 没人知道村子立于何朝何年 。 据县文物办的普查报告说 , 村西头的老坟川里有仰韶文化的遗迹 , 但我敢肯定 , 史前住在这里的人肯定不是我们李姓的人 。
上世纪农业合作化时期 , 大修梯田 , 从掘出的古墓中出土的墓志铭证实 , 明朝肯定有李姓的人住在本村了 。 小时候去小峁上的梯田台玩 , 到处可见到抛之于荒野的墓砖墓瓦 , 我们还在用朱砂写着先祖名字的瓦当上钻个孔 , 再挽上一根细绳子牵着当砖驴驴玩!可惜那时没有文物意识 , 否则 , 或许从这些墓砖墓瓦里获取到一些先祖的信息来 。 如今 , 连口授相传的资料也显得很局促 。
儿时常常爱钻在阳峁上的老人群里听人讲古朝 。 关于先祖的传说至今仍有一些模糊的记忆 。
老者们常讲:古墓滩里曾经挖出了一座砖券得墓葬 , 单从墓里挖出防止柏木棺材腐朽的石碳就让村里的庄户家烧了一个冬天 , 但里面没有金银器皿贵重瓷器 , 也没有盗洞 , 说明也只是个富裕户 , 不是官家人物 。 由于年代久远 , 难以缕清谱系关系 。
传闻他们的后人已经迁移往他方 , 这些后人曾经回来在这座墓前祭奠过 , 好像是有意回避了村人 , 祭奠完当即离开了 。 时人根据献馔之物及墓周留下的马蹄印推测 , 墓主的后人当时也是比较发达 。
后来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通过微信认识了绥德县五里湾村的李强国先生(绥德合龙山道教协会会长 , 农民诗人) , 据他掌握的信息 , 那个墓主的后人在宁夏的固原做了总兵 , 名字叫李煦 , 这一支脉移居宁夏后 , 土地由五里湾的同族李姓购得 。 另外 , 他也提到大小理河两道川里有不少李姓和我们是同宗 , 且多数从五里湾迁徙出去的 , 这些没有确切的记载 。
【|零零碎碎李家河】李强国的信息又来自本村的一个游走货郎 , 他一个货郎为了投宿方便而攀拉宗亲倒是可能 。
而我们这一支脉村里的老年人们常讲 , 我们的先祖最先从河北省移民 , 一支居于山西省柳林县 , 一支居于绥德县五里湾 , 一支居于李家河 , 后来又分出一次支居于李孝河 。 这和李强国先生的信息基本吻合 , 证明这些传说的较为可信 。
- |组图|云赏牡丹 花开满屏
- |张宇丨翰墨传承,鉴古出新
- 身份|“我好像真的失去你了”
- |中国优秀艺术家陈义水作品展销
- 春雨|江湖花农:春雨
- 小小说|廖航原创丨梦(小小说)
- |栾彦中:弘扬文化遗产 传承家族文化
- 江南|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 月季花|北滨二路 月季美艳热情似火
- |黄庭坚行书《惟清道人帖》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