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龙岩永定客家土楼( 五 )


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 。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 , 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 。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 。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 。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 , 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 , 环境太干时 , 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 。的确,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 , 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 。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 , 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 , 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 。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 。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 , 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 , 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 。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
独特的艺术性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 。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 。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 。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 , 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 , 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 , 极具纪念性 。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 。随时光流逝,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 。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 , 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 。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 , 一层为卧室、仓库 。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 。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 。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