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 二 )


友谊|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
文章图片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电影剧照 。
就像波伏瓦被扎扎深深吸引那样 , 希尔维也和安德蕾建立起友谊 , 并借由这位喜欢模仿老师讲话 , 看起来叛逆的女孩 , 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 在和安德蕾相处的过程中 , 希尔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 并发自内心地认为希尔维是自己的“天才女友” 。 借助希尔维之口 , 波伏瓦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扎扎的赞赏 , 以及害怕失去心爱的恐惧 。 希尔维直言:“我内心的空虚、每天的乏味无聊只有一个根源:安德蕾不在 。 要是没有她 , 我就活不下去了 。 ”这时候的希尔维可能还没有接触过病痛与死亡 , 却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安德蕾离开了这个世界 , 她也会一头摔死在地上 , 等待着和她的朋友在天堂门口相聚 。
好景不长 , 这段美好的女性友谊却随着安德蕾被迫中断学业 , 准备成为新娘而急转直下——安德蕾和帕布卡·布隆代尔的恋情频频受阻 。 卡拉尔夫人提出 , 如果安德蕾不订婚就要被送到英国 , 但对方却以照顾父亲为由 , 不愿早早结婚 , 尽管他明白自己的恋人并不能承受长久的分离 。 当希尔维愤怒地向帕布卡·布隆代尔表达抗议时 , 他却认为安德蕾过于脆弱 。 这段看似情投意合的恋情 , 便随着安德蕾患上急性脑炎郁郁而终结束 。
至此 , 两个女孩的命运就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希尔维通过不断学习 , 逐渐改变了“乖乖女”的形象 , 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自由;安德蕾却不得不服从母亲的安排 , 放弃学业 , 进入社会早就为她规定好的角色里 , 泯灭了原有的独特的个性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当波伏瓦得以和萨特谈论哲学问题 , 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 , 扎扎却和安德蕾一样 , 在22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就结束了生命 。
死亡给波伏瓦带来沉重的打击 。 波伏瓦不得不将这段友情诉诸文字 , 试图通过弥补内心的伤痕 , 反思悲剧的根源 。 因此 , 讲述希尔维和安德蕾的友谊 , 也是波伏瓦让挚爱的女友通过文学复活 , 探索其背后意义的方式 。
安德蕾或扎扎:她们的死是一起“精神谋杀案”
在希尔维最初见到安德蕾的时候 , 她觉得安德蕾最出众之处并不在于优异的学习成绩 , 或者精通小提琴、会做松露巧克力球 , 而是具备敏锐的个性 。 她认为这个个性是上天赐予安德蕾的 , 并“以最动人心魄的方式呈现出来 , 让我惊叹不已 。 我心里暗想:安德蕾一定是那种神童 , 将来会有人为她立传” 。
然而 , 现实生活却是希尔维自己逐渐改变了对宗教的看法 , 得以前往索邦大学继续攻读哲学(现实生活中的波伏瓦也成为了耀眼的明星) , 安德蕾却不得不服从母亲的安排 , 被迫中断学业 。 为何希尔维眼中的天才女友会逐渐陨落 , 和希尔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呢?波伏瓦在《形影不离》中试图证明 , 杀死安德蕾的恰恰是这种“特立独行” 。 因为当时的社会 , 安德蕾所在的家庭 , 最不能允许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 。
波伏瓦的养女认为扎扎无法“学会适应” , “这个阴森的词语意味着要将自己嵌入预制的模具中 , 模具里有为您准备的空壳 , 和其他空格挨在一起 。 但凡超出空格的部分都会被抑制、碾压 , 如同废料一样被丢弃 。 ”
随着希尔维和安德蕾友情的深入 , 她也得以从学校进入安德蕾的家庭 , 看到家庭内部是如何作为父权制的一个最小单元对安德蕾进行规训 。 当希尔维前往安德蕾家玩 , 看着自己的女伴娴熟地做家务 , 花费很长时间为妹妹们选衣服布料时 , 安德蕾命运的悲剧性也昭然若揭:安德蕾来自于一个激进的天主教家庭 , 她的父亲是“多子女家庭父亲联合会”的会长 , 母亲深受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区的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