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 薪传不熄( 二 )

在一把茶壶上寻求突破
“雷州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 现在复兴雷州窑产业 , 一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 , 结合现代的需求去设计产品 , 才可以走出去 , 传承下来 。 ”迄今为止 , 李小明在烧造雷州窑陶瓷这条路上走了20多年 , 期间也走了无数弯路 , 也曾像无数年轻人一样什么新奇做什么 , 但在不断加深对雷州窑的了解后 , 他决定全心去研发一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雷州窑烧制的茶壶 。
但是要做好一把茶壶 , 其难度是之前做的碗碟所无法比拟的 , 怎样才能做出具备雷州本土特色的器具呢?李小明开始转变思路 , 从发扬本土文化开始思考 , 寻求突破 。
一件已有千年历史的实用器物 , 其制作和设计都自有其道理 , 在它身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 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茶壶制作的材料有很多 , 但是这数百年来 , 茶壶的发展工艺依然比较单一 , 若将多几种材料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呢?李小明开始不断探索创新手工艺的可行性 。
一直以来 , 泡茶工具皆是以陶瓷器皿为主 ,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紫砂壶泡茶 , 就是因为其既不夺香 , 又无熟汤气 , 能够最大程度还原茶香味 。 但无论是哪一种陶瓷 , 都具有导热性 , 在冲泡的过程中 , 容易出现被烫手的情况 。 李小明决定在茶壶的把手上做文章 , 做一把名为“一把手”的不烫手茶壶 。
在选取把手材料时 , 李小明选择了木头 , 一些名贵的木头自带香味 , 且在用的过程中光泽会越来越亮 。 但是在制作过程中 , 现实往往比想象中坎坷很多 。 泥变成了陶 , 有了硬度却失去了韧性 , 木头变成把手 , 有了韧性却很不稳定 , 两者之间的连接成了横亘在李小明与梦想之间的大山 。
不断推翻重演、想办法、找资料 , 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 , 李小明终于找到了解决“一把手”榫口接口问题的解决方案 , 运用雷州民间“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素传统文化制作 , 在茶壶与木头之间接入一块铜柱 , 连着木头和茶壶 , 这样既解决了易断裂问题 , 也不会受到天气影响而改变 。 泥作的壶身套着长长的质地名贵的木把 , 既含有传统制作手艺的厚重底蕴 , 又有适宜新时代生活的韵味 , 是赓续古雷州窑陶瓷传统文化的创新佳作 。 2015年5月25日这门手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证书 。
除此之外 , 李小明匠心独运 , 在传统盖碗茶器上 , 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雷州石狗、雷傩舞文化 , 融入茶碗器形的创意设计中 , 把石狗、雷傩面具的可爱神态雕塑在碗盖上或茶杯壁上 , 使简朴的茶器丰富多彩 , 更具雷州民间茶饮文化特色 。
焕发生机
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据李小明介绍 , 现在湛江烧制雷州窑的人并不多 , 这门手艺的门槛比想象中的高 。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对于雷州窑的关注度在明显提升 , 但传承与发展之路依然很漫长 。
他说 , 学好这门技艺无关智慧 , 最要紧的是耐心、毅力、体力和坚持 。 雷州窑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手艺 , 采泥、淘泥、拉坯、修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 , 需要对雷州历史足够的了解 , 更需要有自己的参悟 , 这对体力、精力和毅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
快节奏的生活 , 喧嚣的声音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 也曾有向李小明学艺的人 , 尚未领略精髓便半途而废 , 有人在学到一半便自立门户 , 但庆幸的是还有很多有情怀的手艺人慢慢聚拢而来 。 “就像爬山 , 有人觉得半山腰的风景好 , 就不愿意爬上去了 。 有人觉得山顶风景好 , 便坚持要上去 。 ”在李小明看来 , 想要做好心里那把茶壶 , 这条路永远没有山顶 。 手艺人是爬在半坡上的人 , 也是一直向往山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