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刚:传承钱币文化 讲好收藏故事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杜文杰)盛世兴收藏 。 近年来 , 收藏玩家越来越多 , 藏品品种也越来越广 。 钱币作为一种信息含量丰富的文化载体 ,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历来被不少藏家所喜爱 。 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段洪刚日前做客新华网 , 讲述如何传承钱币文化 , 讲好收藏故事 。
|段洪刚:传承钱币文化 讲好收藏故事
本文图片

段洪刚(右)在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 。 (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作为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 ,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组织 。
段洪刚: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 , 成立于2020年11月18日 , 是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下设的全国性二级专业组织 , 也是一个宣传钱币文化、研究钱币历史、繁荣钱币流通市场的交流平台 。
成立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钱币专业委员会 , 旨在通过繁荣钱币市场 , 引导流通领域的合规化建设 , 弘扬、传承钱币文化 , 帮助人们探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促进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更加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 。
新华网:提起钱币收藏 , 必然离不开钱币文化 。 您是如何理解钱币文化的?
段洪刚:“钱币”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物质遗产之一 , 不仅是某种简单的货币形式 , 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 其历史特性、文化特性极为鲜明 。
古钱币最早萌芽在我国夏朝时期 , 此时钱币形式以天然贝币为主 , 直到商代中晚期出现了铜铸贝币 , 这是世界金属铸币的开端 。 在西周中期 , 随着青铜冶炼技艺逐渐提升 , 铸造币逐渐成为钱币主体 。 在西周与先秦这段历史时期 , 钱币类型多变且没有统一规范 。 各诸侯国都按自身条件或历史传统铸造钱币 , 这就造成大量各种类型的古钱币出现 , 比如刀币、布币、蚁鼻钱等等 。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 , 对钱币进行统一规范、统一标准 , 古钱币终于有了一定之规 , 形成了外圆内方的基本型制 。
|段洪刚:传承钱币文化 讲好收藏故事
本文图片

段洪刚在研究古钱币 。 (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可否介绍下钱币文化与古都北京的关系?
段洪刚:北京在战国时期是燕国地界 , 燕国铸造、流通最多的钱币就是刀币 , 币身铸有一个“明”字 , 故后世大多以“明刀”称呼这种刀形钱币 。 这是有史可考的北京最早的地方钱币 。
后来有金国铸造的“泰和重宝”、元代铸造的“大元通宝”、明代各个皇帝时期的通宝、清代十二帝铸币等 , 均与北京密切相关 。 在北京铸造发行的历朝历代钱币 , 有一些具有独特的形制和文化特色 。 比如刚才讲到的燕国“明刀” , 品种版别极为丰富 , 钱币身上的文字符号多达数百种 。 这些铸在刀形币上的标记 , 一定带着时代的印记 , 带着战国时期的历史记忆 。 期待着通过后来研究、收藏者的持续探寻 , 从中发掘更多铸造工艺之美 , 和来自历史深处的感悟 。
此外还有清代“京局套花”八枚 , 是当时户部铸币机构设计铸造的带着各种美好期盼的民俗钱币 。 所铸文字诸如“广祈多福”“君明臣良”“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等 , 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 。 这也是当时从官方到民间 , 人们对国家安宁富足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所有这些 , 都是古都北京在钱币历史上 , 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