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

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 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可以说,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是徐达打下来的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徐达究竟是怎么死的?徐达真的是吃了朱元璋赐的烧鹅而死的?

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

文章插图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杀戮太盛而为人所诟病,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杀了多少人 , 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的两个宰相胡惟庸和李善长相继被拿下 。他封的几个国公里面,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似被收了兵权之后自己病死了 。
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

文章插图


邓愈在洪武十一年病死,算是死的比较早的,但是他的儿子却因为胡惟庸案被杀,这一脉算是绝了,宋国公冯胜是被赐死的;李文忠也是病死的;李善长是被赐死的;汤和算式得了善终 。八个国公里面,只有三个是勉强得了善终的,唯一有争议的人,便是排名第一的国公徐达 。
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 。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 。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 , 身材魁梧,自幼习武 , 练得一身好武功 , 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 。徐达在朱元璋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不为过 。那些年他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 诛灭陈友谅,逼死张士诚,北伐北元 , 可谓是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对徐达的赏赐也是十分丰厚的,不仅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 , 而且还把他的爵位弄得很高 。
但是关于徐达的死因 , 是有很大的争议的 。因为在明史里面记载,徐达是病死的,而在野史里面的记载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徐达是被毒死的,另一种说是徐达重病不能吃鹅,而朱元璋赐给他蒸鹅吃,然后才死的 。这三种说法,到底哪种最可靠?徐达究竟是怎么死的?
咱们可以暂且抛开史书不说,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去分析徐达的死因 , 朱元璋的的确杀了功臣,但是不少功臣的死,都是因为胡惟庸谋逆案和蓝玉的谋反案 。徐达是在洪武十八年四月份死的,而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十三年 。由此可以断定,徐达暂时是没有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的 。而李善长的事爆发在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抄家灭族的十年之后,所以徐达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 。
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

文章插图
综上所叙,我认为徐达不可能是被毒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跟朱元璋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这位太祖皇帝杀人一般都会找一个比较大的理由,徐达没有被杀的理由,他如果害死徐达 , 那就是没有理由了 。而且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如果连他都掺和到造反谋逆之中 , 岂不是说明你朱元璋不是一个好皇帝?
所以野史中传闻的第一种说法说徐达是被毒死的,是后人对朱元璋的恶意揣测 , 原因就是他因为胡惟庸案杀了太多太多人 。至于第二种说法赐蒸鹅,那就更是无稽之谈,原因还是只有一个,太明显了 。朱元璋杀人,要么就是找谋逆这样的大罪名杀,要么就是不着痕迹,不会这么明显 。
明朝将领里,徐达凭着自己的努力,荣获开国功臣庙第一名的位置 。但是,跟徐达功劳一同被提起的,还有他的死因,最常听到的一种说法 , 就是徐达晚年得了背痈 。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背上化脓感染 。在当时的看法里得了背痈就不能吃鹅肉 。因为鹅肉属于“发物” , 吃了会致命 。可是,朱元璋偏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 , 徐达吃完后,不久就去世了 。这个说法其实是个谣言,而这个谣言的源头来自明朝弘治年间,徐祯卿编写的《剪胜野闻》 。在这本书的记载里,徐达的病原本在医生治疗下,已经大有好转 。此时,朱元璋却派人送来食物,并让人坚持许达必须吃下,徐达含泪吃下后,让那些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快点逃 。果然,在听闻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立刻来吊唁,下令杀掉所有医生,可是,《剪胜野闻》是一本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这类题材的内容很多,故事情节,乃至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 , 在《剪胜野闻》有很多细节 。朱元璋听到徐达去之后 , 身上背着纸钱 , 打着赤脚走路,一路痛哭道徐达家 。但是,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而且,《剪胜野闻》本身又有很大的偏向性,它对朱元璋一直是有较为诋毁的态度 。除了徐祯卿的《剪胜野闻》,明朝嘉靖年间,王文禄的一本《龙兴慈记》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在《龙兴慈记》里 , 不仅记载了徐达患背痈的情况,还明确记载,朱元璋赐的是蒸鹅,而徐达吃完后不久就去世了 。《龙兴慈记》是一本史料笔记,原本可信度应该不低 。可是,根据王文禄记载,这本书的史料,主要是从自己母亲口述得来的 。而他母亲也是从王文禄外祖父口中听来的 。所以 , 这些史料的可信度 , 其实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当然,王文禄自己也说,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纪念母亲,并不是为了将来编入史册 。所以,并不考虑对事实的考证 , 而是只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行 。这两个都是朱元璋赐鹅 , 致使徐达病故的来源 。但是 , 他们的可信度都很低 。清朝学者赵翼甚至批驳它们为“无稽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