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103期│今日之海上世界

最初的“海上世界”,是一艘叫做明华轮的邮轮;如今谈起“海上世界”,指的多半是位于蛇口总建筑面积逾百万平方米、年接待量达3600万人次的国际滨海文化体验中心 。无论如何,对深圳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来自海上的“世界”
□晶报采访人员 林菲
我的父亲曾是摄影师,我的母亲喜欢拍照,所以我的家里有许多过了塑的老照片 。从小我爱反复翻看,大部分照片里我没经历过的场景就这么印在了脑海中 。
以至于我第一次来到蛇口海上世界街区,望着那艘已经有了年岁的巨轮时,记忆已经自动搜索出了相应的老照片——还十分年轻的母亲歪歪地戴着一顶小檐边的白色太阳帽,一手叉着腰,一手揽着还十分年轻的父亲的腰,父亲将手搭在母亲的肩上 , 笑容腼腆 。他们身后,有一艘气派的白色邮轮,顶上正中挂着“海上世界”的招牌 。
我知道当年他们新婚蜜月旅行曾从海南来过广东,但却是第一次 , 让他们的回忆照进了我的当下 。
因为疫情关系,原本计划中秋来深圳的父母不得不推迟行程 , 一直想带他们故地重游的我有些郁闷 。我刷着微博,偶然看到即将开通的地铁12号线海上世界站“剧透图”,突然心中一动,不如我自己先去踩踩点吧 。

元故事103期│今日之海上世界

文章插图
名字
如今人们谈起“海上世界”,谈论的早已不只是一艘船 。但是在1985年,当我父母坐着大巴车从当时的市中心罗湖来到蛇口时,辽阔的海天映衬下 , 只有那艘巨大的轮船震撼人心 。
船高9层,长168米,宽21米 , 它有过3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 。
1962年,它出生时叫“安塞维利亚(ANCEEVILLA)号”,由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剪彩下水作为其专用豪华邮轮 , 用于法国马赛-摩纳哥-加那利群岛-达喀尔航线 。
1973年,它入了中国籍,改名为“明华” , 而后投入中国至坦桑尼亚航线,曾在1979年载着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率团访问日本 , 成为中日友好使船 。
1983年,它从海上驶来,立上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潮头 。“海上世界”是它的新名字 。
蛇口“开山第一炮”响彻神州,工业区的建设如火如荼 。那时,每天慕名前来考察、访问的投资者逾万人 。而与之不匹配的是落后的生活设施——整个蛇口宾馆的床位加起来只有600个左右,又没有娱乐场所 , 很多外商白天来蛇口,晚上就去香港了 。
有人提议,“有没有环球旅游的旧船?可以住又可以玩!”这一想法得到了袁庚的支持 。于是,已经退役的明华轮被工业区买下 。
但是这么大的一艘轮船如何停靠在深圳呢?我从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库里找到了1983年11月28日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把勉强驶入又窄又浅的蛇口五湾的这艘万吨客轮,拖绞到六湾浅滩就位,无异于 ‘陆地行舟’ 。承担这项艰巨工程的广州救捞局救捞队 , 在佛山疏浚公司与蛇口港监的大力协作下,先挖出三十米宽、近三米深的航道,然后由工作驳船趁每日海水高潮时刻,把‘明华’轮逐米往上拖绞,平均日进二十多米 。经过五十多天的奋战,终于把‘明华’轮拖到六湾码头 。把万吨客轮拖绞上滩,并改作旅游专用的‘海上世界’,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
“海上世界”第一任总经理王潮梁,是蛇口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位“招聘干部” 。彼时的王潮梁45岁 , 经常拿着50元的工资去上海出差,路过国际饭店时 , 看见酒店门童穿着雪白笔挺的法式西装,特别气派,同行的没一个人敢靠近 。就是这么一个自嘲“高级酒店大门都没进过,像样的饭也没吃过一顿”的人却要管理酒店,他虽然深感压力 , 却也迎难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