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日记中的国庆阅兵:最幸福的一天

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检阅炮兵学院方队 。当时,王晓辉站在方队第八排面中间位置 。王晓辉25年前在阅兵村留影 。1984年10月1日,阅兵结束后,王晓辉激动地写下了当天的日记 。1984年5月22日,宣化炮院受阅方队出发前往“阅兵村” 。在“阅兵村”进行训练宣化炮院“苏宁队”学员经过 , 王晓辉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年在这条林阴路上训练的情景 。虽然参加阅兵仪式已过25年,王晓辉踢起正步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前言:天安门受阅官兵是我们这支钢铁雄师的代表 。经过天安门前的那个时刻,无疑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华彩篇章,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生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一位普通的转业军人,并有幸读到了他在25年前写下的阅兵日记 。从入选、训练到正式受阅,近300天的日记,记录了那段日子的点点滴滴 。他不过是当年受阅大军中最普通的一位军人,但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段不平凡日子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 。这就是所谓的个人记忆 。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参与其中的普通人共同写就的 。结识北京荣宝集团总经理王晓辉是在一次朋友聚会时 。酒至半酣,看起来儒雅斯文的王晓辉唱起了一首军歌,很有几分功底 。他说,当了20多年的兵,难忘的事情不过几件,其中最难忘的是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 。然后,他站起身来,做了一个非常标准的踢正步的动作 , 嘴里还干净利落地念着口诀:“踢腿起风,落地砸坑!”王晓辉对25年前那次阅兵记得非常清楚,甚至训练时的很多细节都不假思索地娓娓道来 。他的语速很快,看见我们记录不及,就说:“不用记了,我的日记里都写得很详细 。”这是一本1982年出产的塑料封面日记本,内页已经泛黄 。这本日记的第一页从5月12日开始 。当时 , 宣化炮兵学院阅兵方队刚刚组建,正在参谋系学习的王晓辉有幸入选 。入学前,王晓辉是沈阳军区某师正连职参谋 。身高1.76米,体重69公斤 , 浓眉大眼的东北小伙儿王晓辉是个很标准的“帅哥” 。因为参加阅兵训练,他推迟了毕业 。在那近一年的苦乐交织的生活里 , “阅兵”几乎是他笔下惟一的主题,更是他生活里的最重要内容 。(1984年5月8日,星期二,多云)“宣化炮院院内的杨树长得高大挺拔,逢5月上旬就有杨絮飘落,一朵朵像雪花在空中随风飘舞 , 真有点难分真假 。我们在道路上训练,却害怕这些小毛毛刮进眼睛 。”(王晓辉日记)3月7日,我们随王晓辉重回宣化炮院,这是他转业十多年后第一次回来 。大杨树更加挺拔,因为还没到季节,并没有见到王晓辉笔下纷飞如雪的杨絮 。在这个草木环绕的校园里 , 当年曾印满受阅官兵训练的足迹 。“一开始 , 我们在学院集训 。站军姿很苦,不时就听到‘扑通’的声音,那是又有人晕倒了 。”炮院415名受阅人员,最后能够走过天安门前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英 。王晓辉的日记里 , 记录了每天详细的训练情况 。“走正步 , 是全身协调一致的总体行动 。有动有静,需要身体各部位有紧有弛,不能一味使劲……”这些记述看起来有点枯燥,但这就是他们当时的生活 。此时,有一队干部学员经过,王晓辉注视着他们,沉思良久 。有着60多年历史的宣化炮院,曾经培养出6万多名各级指挥人才,“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就曾经在这里就读 。眼下,新一代学员正在这里接受冶炼 。也许,王晓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1984年5月22日,星期二,多云)“久已闻名的‘阅兵村’终于出现 , 新铺的方块水泥路,排排整齐一致的帐篷和新架设的水泥线杆上的崭新路灯给人一种大方美观的感觉 。机场北侧几公里长的“阅兵村”像一座小城,形成一种阅兵要高标准、一切都整齐划一的浓厚氛围 。”(王晓辉日记)我们站在宣化炮院院史馆前的操场上,25年前的5月22日 , 王晓辉和所有的受阅人员就是在这里誓师出发 , 开往北京沙河机场“阅兵村”,一直在那里训练,直到阅兵完毕 。“我们住在‘阅兵村’第三村 。到了六七月份,北京的天气真是热?。〉乇砦露戎辽儆?5摄氏度以上 。热得没办法,队里弄来好多冰块 。第一天 , 第二天 , 冰块都被一抢而空 。第三天,没人要了 。温度太高,冰块化了后 , 帐篷里完全就是个‘桑拿房’!”王晓辉回忆说 。王晓辉当年正好26岁 , 在阅兵方队里算是年龄比较大的 。这群平均年龄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在“阅兵村”里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日子 。正值酷暑,他们穿着长袖衣服、短裤和半腰皮靴 , 每天一练就是十三四个小时,一天下来 , 身上都结满了汗碱,很多人都曾累得尿血 。他们训练的时候,不舍得穿黑皮鞋,几双翻毛鞋都踢成了“平板鞋” 。第一次到天安门前预演,大家才穿上新皮鞋 。没想到 , 这一穿就出了问题 。天安门广场是由青石板铺的 , 新皮鞋鞋底都略鼓,这一踢下去,抓地不牢,大家的身体都稳不住 , 排面变得歪歪扭扭起来 。方队马上调整训练方式 , 要求参训人员平时就要把新鞋穿旧 , 确保抓地稳固 。“那时候,‘阅兵村’成天都放着乐曲,营造浓厚的阅兵氛围 。我们连上厕所都踩着鼓点!”大家心里都紧绷着,生怕细节上出现一点点失误 。在这种极其紧张心理氛围里,对亲人的思念既是压力的舒缓,也是情感的宣泄 。王晓辉和远在东北的妻子只能通过信件传递彼此的挂牵 。一封信 , 要经过一周才能抵达 。即使这样,也使这些年轻官兵得到很大的宽慰 。(1984年10月1日,星期一,晴)“今天是最光荣、最幸福、最有意义、最难忘的一天!作为三军将士的代表,我在万名受阅大军的行列,走过天安门广?。邮芰说澈凸伊斓既说募煸?。”(王晓辉日记)1984年10月1日1时30分,王晓辉心情激动,提前半小时就起床了 。他在日记里记录,早餐:火腿罐头、鸡蛋、面包、香肠和巧克力 。着装:全新,裤子右口袋装手帕,左口袋装手纸;上衣右口袋装药 。3点30分 , 受阅人员乘车出发 。10点整,阅兵开始 。走在第八排面中间位置的王晓辉已经不再紧张,沉着冷静地完成了重复几个月的动作 。邓小平同志乘坐着敞篷车经过炮兵学院方队时,用带着四川方言的口音朗声说:“同志们好!”王晓辉笑着回忆说:小平同志说的这个“好”字是类似“低C”音的 , 大家马上顺着他的音调大声答:“首长好!”阅兵结束后,王晓辉毕业留校,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员,后来当过战术教研室副主任 。1997年,王晓辉转业到南京 。几年前,他来到北京 , 担任荣宝集团的总经理,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25年前的阅兵记忆,已经深刻地烙刻在王晓辉的生命年轮里 。今天,我们在他的眉宇间 , 在他一举一动中,依然能够读出一些军人特有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