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参与考试或竞赛、评比,往往有“名列前茅”之说 。“前茅”的最初含义则与行军、作战有关 。在中国现存古代文献里,“前茅”一词最早见载于《春秋左传》,在“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一节内写道:“军行……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引文中的“前茅”,是行军于前方的先头部队扛举的旗帜,“茅”字通常是指茅草,但它另有数种含义,“茅”还与“牦”字通用 。古人为装饰旗帜,往往选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于旗杆顶端,所以该种旗帜又称“牦旌” 。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训诂学家王引之(1766—1834年),在所撰《经文述闻》的《公羊传》一篇中说:“茅当读为牦 。牦,正字也;茅,借字也 。盖牦旌之饰,或以羽 , 或以牦……其用牦者,则谓之牦旌也 。”行军于最前面的部队,因扛举了牦旌 , 所以“前茅”一词后来被引申为先头部队 。西魏、北周期间,担任过“骠骑大将军”的文学家庾信(513—581年),在所写的一道碑文里,有“前茅”一词,指的就是先头部队,其中写道:“六军星陈,万骑雷动 , 前茅已战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先头部队在多数情况下固然是最先与敌军交战 , 尽可能给敌军迎头痛击,但他们还担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侦察了解敌情,搜索有无伏兵,并及时用“前茅”(牦旌)向本军指挥将领与后续部队发出不同含意的信号,俾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古人所说的“虑无” 。对此,西晋将领、学者杜预(公元222—284年)写道:“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踏)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 , 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公元574—648年)也解释说:“前有斥候蹋(踏)伏者,令人远在军前斥度候望,虑有伏兵 , 使蹋(踏)行之 。”可见,“斥候”即是伺望侦察;“踏伏”即是搜索伏兵 。所以,“前茅”还指先头侦察队,他们除了用绛幡(红赤色旗帜)和白幡(白色旗帜)向部队指挥和后续部队表示有关敌情外,还按事先密定的不同暗号,挥动着旗帜发出代表各种情况的信号,使自己一方部队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 。随着年代推移和社会发展 , “前茅”一词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地演变为表示成绩排列于前面之意,清代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郭生》里写道:他“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其中“屡拔前茅”,含义即此 。后来,“名列前茅”一词也因此衍生,迄今已广为应用 。
- 最离奇的史上几大骗局
- 形容和人讨论的成语
- 形容处于顺境的成语
- 形容心机不重的成语
- 形容李和瓜的成语
- 形容拼尽全力去争取的成语
- 形容人异常痛苦的成语
- 形容女子体态或花木挺拨的成语
- 怎么样形容跑得快的成语
- 形容水多聚财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