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贤不立嫡长
《公羊传》中提到过“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 。中原各国基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 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纠纷,但,万一嫡长子不贤呢?这就会出现很多事端 。
秦国并非如此,不仅传子时不传长只传贤 , 甚至还有将位置传给兄弟的现象,像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便是亲兄弟 。而且,秦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兄弟继位,其他兄弟基本上都要承担辅佐的职能,从没出现夺权的现象,就像公子虔辅佐秦孝公,樗里疾辅佐秦惠文王这些 。其实有的时候臣子有些问题不方便说的换做兄弟去说效果可能就不一样,毕竟血缘关系摆在那,兄弟去说服可能达到的效果更好 。
三、任用贤才
贤臣是君王的左右双臂 , 贤臣不单单有着协助君王治理国家的任务,其实也是君王的镜子 。唐太宗有一句话:“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臣子是君王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贤臣,你渴望遇到明君;你是明君,你渴望得到贤臣,这是君臣之间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 。
秦国几代国君都是重视人才的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 , 这些都非本国人,却能得到重用 , 后来这些人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四、有法律体制保障
《大秦帝国》中有一幕:秦孝公问商鞅:”大秦可否一统天下?“商鞅回答:“可以,但是,难 。”毕竟不是需要你这一代人的努力就够了 , 需要代代出明君,即使不是明君也不能是昏君,这才是最难的地方 。确实,你可以保证你自己励精图治,为国鞠躬尽瘁,但不能保证你的儿子和你一样,更不能保证你的孙子和你一样 。这个时候商鞅提到了变法,使万事皆有法可依,相当于给子孙留下了一个治国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做事不逾矩 。
后来商鞅虽遭车裂酷刑,但其依法治国的思想却得到了肯定,一直影响到后世 。
五、质子的恨
我们可以发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甚至秦始皇自己都当过质子 。何为质子?两国关系恶化被派去缓和关系的王公贵族之子 。毫无疑问,质子在别国的处境自然是很卑微,他们的所见所感会使他们憎恨那个国家,就像燕太子丹回国之后派荆轲刺杀秦始皇 。当然,这种遗恨会使他们坚定自己的抱负,尤其是像秦国这种野心勃勃的国家派出的质子,自然希望能够灭掉其他国家 。
纵观秦国发展史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满斗争的历史,恶劣的环境与强大的中原列国终究没能挡住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 。生于忧患迫使君王励精图治;选继承人时立贤不立嫡;任用贤才,君臣相辅相成;变法使得秦国拥有一套约束君王的体系;质子回国之后坚定抱负 。这些原因让这个国家的六代君王虽不能称之为明君,但绝不是昏君 , 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秦王扫六合 。秦国实现一统天下这个野心的过程确实让人敬佩 。
文章插图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 , 秦国在此期间没有出现一个昏君是为何呢?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鞅变法的约束,二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三是国民的“推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
其一,商鞅变法的约束 。秦国算是诸侯国里的后期之国,春秋初年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后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再次走向动乱,直到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之后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秦国直到秦始皇再也没有出现昏君 。
- 民国时期的名老中医
- 春秋时期楚国什么时候称王 春秋时期为什么楚国称王
- 唐朝时期的三大名将 唐朝的名将有哪些
- 日本幕府时期已婚女子妆容
- 隋唐时期关陇集团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势是什么
- 抗战延安时期物价比重庆高4倍 飙升厉害
- 长平之战的主要内容
- 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
-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孙权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