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历史评价 明宪宗的功绩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虽然如今的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多把他的形象描绘为“昏君”之类的,但其实明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里,明朝仍然处于盛世 。在位期间被称为成化新风,媲美仁宣之治 。
据有关说法,在成化十五年,人口达到9,496,265户,71,850,132人 , 是明代的峰值 。
关于他的功绩其实有很多 , 比如为于谦等忠臣平反 , 抵御鞑靼,经略哈密收复河套又频繁的蠲赋省刑减少百姓压力等等 。
我要说的只一件事,就是关于荆襄流民的安抚问题 。
所谓流民简单的说就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生活所迫的逃难人 。《明史:食货志》的定义“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 。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
流民的问题并非只有明朝有,元朝的时候已经出现,甚至终元一世都未能解决 。
元末战乱,出现了很多因战乱而逃难的流民,虽然明初数位皇帝都对流民采取了一定的招抚流民的措施和政策,如洪武年间“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永乐年间“振苏、松、常、杭州、嘉庆、湖流民复业者二十余万户”,“徙湖广、山东、山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明英宗年间“凡流民,英宗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 。设抚民佐贰官 。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 。”等等 。
但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成化年间爆发变乱 。
正统以后特别是到成化年间,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甚至多达百万 。荆襄地区在明代是一个交通经济尚未开发的山区 。《明实录》记载“荆襄地连河南、川、陕,延蔓数千里,山深地广,易为屯聚 。”,《明史纪事本末》载“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三省间,又多旷土 。山谷阨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采掘食” 。于是这百万人的流民涌入这一地区,史书上把这些人称为“荆襄流民” 。
成化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呢?
除了当时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外,自然灾害的频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原因 。
附:明代天顺元年——成化二十三年自然灾害简表

明宪宗朱见深历史评价 明宪宗的功绩

文章插图
上表只是对天顺元年至成化二十三年的三十年里发生的自然灾害大致做了一个统计 。其实还有其他的诸如风沙、冰雹、雷击等各种不同大小的自然灾害 。
从上表的数据大致可以看出,在短短三十年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这对百姓的安全 , 生活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
在这样频繁的自然灾害下 , 无数的人成为流民,纷纷逃到荆襄一带聚集 。
起初,明朝廷对待这些流民采取的措施非常的严厉,动辄以武力打压,或强行谴还原籍 。致使流民的生活环境更为的恶劣,部分流民纷纷揭竿起义,以此反抗明朝廷的残酷压榨 。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知,流民问题仍然存在,这时候朝廷中人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
这个人是国子监祭酒周洪谟 。他著《流民说》上奏成化皇帝建议打破“山禁”的祖制,采用东晋时期侨置州郡的办法安置流民 。《明史》载“祭酒周洪谟着《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 。”
成化帝觉得这是一个办法 , 摒弃之前的“武力谴还”措施,在成化十二年让时任左副都御史的原杰具体实施安抚流民的工作 。
原杰到达荆襄一带,“遍历山溪” , 下达了朝廷的意思,流民听闻这样的好消息“欣然愿附籍” 。于是“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籍之,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口四十三万八千有奇 。”同时朝廷又新设置竹溪县、郧西县、白河县等几个郡县管辖治理,另又设置郧阳府以县附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