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二十讲( 三 )


但阿尔喀比亚德毕竟年轻 , 在卷入一场政治阴谋时不能应付自如 , 所以选择了逃亡斯巴达 。 在那里他又发表了长篇谈话 , 说明自己不是背叛祖国 , 而是祖国不再是自己热爱的祖国 , 并鼓动斯巴达人采取行动进攻雅典 。 由于修昔底德之前已经提到过 , 阿尔喀比亚德家族曾照料斯巴达在雅典的利益 ,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 , 他这种“叛城邦者”不是“民族罪人” , 其所作所为更多是受到政治策略和利益驱使 。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二十讲
文章图片

Alcibades being taught by Socrates, Fran?ois-André Vincent
修昔底德只讲述到阿尔喀比亚德重返雅典显示将才就戛然而止了 。 我们不管他对阿尔喀比亚德是否赞许 , 至少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眼中 , 历史记述的只是“个别事实” , 没有普遍意义 。 比如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讲述阿尔喀比亚德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 而是借此来说:历史不如诗 , 诗歌更富哲理性、更严肃 , 因为诗讲的是“普遍的事件” 。 有人据此断定亚里士多德读过修昔底德的历史著作 , 并梳理过“普遍、偶然或必然以及个体”和“诗与史”之间的关联 。 今天哲学系和历史系的专家之间也有类似分歧:哲学家说历史家陷于事实陈述而妄想在个别事件之上得出其根本得不出的普遍联系;而历史家批评哲人耽于幻想 , 用抽象的理论代替真实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 。 这个聚讼似乎还会持续下去 , 因为哲学家坚持不能将事物的根本联系还原为历史事实的偶然 , 历史家则难以忍受高于时代和社会实际的高玄理论凌驾于鲜活的人类生命活动之上 。
阿尔喀比亚德的所作所为 , 虽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被定位为个别的、没有普遍意义的事件 , 但历史的“个别性”与诗的(或哲学的)“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就在这个“个别事实”上显示出来了 , 时人或后人便可据此讨论这些个别事件的普遍意义 。 二、阿尔喀比亚德与苏格拉底的双重关系无巧不成书 , 无巧不成史 。 哲学家苏格拉底比阿尔喀比亚德年长19岁 , 却偶然或必然地成了爱慕阿尔喀比亚德的人 , 也做了他半个老师 。 阿尔喀比亚德和苏格拉底主要有两种关系常被人讨论:一是阿尔喀比亚德的行径与苏格拉底受审的关系 , 也就是两人的政治关联;二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关系 。
(推文节选自梁中和编《柏拉图对话二十讲》第一讲
哲人的情人:《阿尔喀比亚德》 )
点击图片 , 加购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