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二 )


|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本文图片
▲素悬威是日本的独有技术
|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本文图片
▲节目里的铠甲
该工艺诞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早期的铠甲的札甲叶体积较小 , 打洞相对困难 。 素悬威的X和II型绳结固定结构可以减少札片上的孔洞数目 , 进而节约工时和降低甲片报废率 , 且可通过X型绳结提升固定强度 。
相较于中式或者中亚式札甲 , 这种札甲会消耗更多的札绳 , 但更多暴露在外的札绳实际上也起到了减少甲叶与外部打击武器的刚性接触 , 进而起到提升铠甲使用寿命的作用 。 不过 , 后来日本人在能制造大叶札甲片的情况下 , 还在使用这种固定方式导致铠甲死重飙升的绑法 , 就多少有些死脑筋 , 甚至大病了 。
但在这样一件不伦不类的铠甲道具上 , 被放大到近乎诡异的素悬威图案遍布周身 。 这样即粗糙又刻意的展示 , 几乎可以被视为一种近乎偏执的公然挑衅 。
|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本文图片

如果单一的素悬威还不够石锤的话 , 我们再来看看这件铠甲上的另一个更明显也更关键的细节 。 如图所示 , 这件铠甲的胸前有两块不对称的且遍布疑似钉状装饰的“护胸甲” 。 中国历史上的铠甲确实不缺少护胸和护心镜 , 护心镜闪耀的明光铠更是中国古代军队得标志性形象之一 。 但两块不对称的长方形胸甲配置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存在的 , 只有在日本平安时代一个昙花一现时期的大铠上 , 才有这样一套独特的组件——旃檀板与鸠尾板 。
【|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本文图片
▲日式铠甲结构
旃檀板与鸠尾板是用藤条、札片、竹板和札绳组成的 , 右片较大 , 左片较小 。 仅顶部依靠一个泡钉与胸甲或胸甲固定板连接 , 且左右可动 。 其具体的工作方式是保护胸甲连接位 , 在披甲者双手持刀近战时 , 双板因上臂肌肉动作而挤向中间 , 加强胸部防御 。 而在披甲者的双臂展开 , 拉开和弓进行射击动作时 , 鸠尾板则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遮挡部分腋下的无防护区 , 保护腋下避免伤损 。 这一铠甲结构和中国毫无关系 , 甚至不起源于中原地区 。 很多武器史研究者认为其可能是古代西伯利亚地区或中国东北地区草原文明中的某一支 , 所使用的简化札甲的发展 。
事实上 , 日本古代的武器和铠甲和草原文明也一直存在着若隐若现的交流 。 其武士在平安时代的一长一短两把刀子配弓箭的武器搭配 , 就与蒙古-突厥系武装人员的武器配置十分近似 , 尽管还没有足够精确的证据证明这点 。
|辛弃疾穿日铠?以倭代华不可取,如何区分“国甲”和“倭甲”
本文图片

说回旃檀板与鸠尾板 , 这两款护胸甲结构在日本历史上只存在了数百年 , 到了战国中期 , 由于新式铠甲的迅速发展 , “两块板”附加甲被淘汰了 , 甚至连欧美和日本人自己制作的有关于武士和忍者的文艺作品中都很少出现 。 如此少见的细节结构出现在这件道具铠甲上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道具组确实在很认真 , 甚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还原日本大铠上的这一核心细节 。 但其中的原因究竟是蠢还是坏 ,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