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叶的“格林斯潘”为何惨遭抄家之祸

核心提示:刘晏更接近著名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 即更重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刘晏没有留下什么专门的经济著作,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经济措施当中 。就刘晏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来看 , 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对美国经济所发挥的作用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到代宗广德元年(763)的安史之乱,持续8年,拦腰斩断了大唐黄金盛世 。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经济彻底摧毁 。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764),京城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 。据《通典?食货七》载 , 大乱之前的开元十三年(725) , 每斗米才13文,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 。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一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应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 。更恐怖的是,皇宫警卫部队一度断军粮饿肚子,竟想造反 。急得代宗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坐立不安 。幸亏江南未经战火,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长江中下游的物产接济京师 。于是,唐朝恢复经济的命运就寄托在漕运(水路运输)上了 。代宗急切下旨,要宰相元载解决粮食漕运问题,元载推荐不久前刚被罢免宰相职务的刘晏担此重任 。代宗立即任命50岁的刘晏任御史大夫(监察部长),兼安徽、河南以东税赋、运输及粮储的最高经济负责人 。都城长安附近地区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当时京城上百万人口和大量驻军需要 。如何把粮食运到京城,是一件重要大事 。用马车牛车陆路运输,不但载重低而且牲口也要消耗,而一艘大型木帆船能运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粮食 。因此,漕运成为重中之重 , 不然皇帝也要饿死 。幸好隋朝开发大运河 , 为唐代漕运创造了条件 。当时漕运过程复杂之极,先是组织几千艘船只,把长江中下游产的粮食经长江运到扬州集中,再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由淮河转入汴河,再进入黄河,入黄河之后西上 , 经三门峡之险 , 再转入渭河 , 最终到达长安,水路蜿蜒超过三千里 。刘晏受命危难 , 脚踏实地 , 亲自沿着漕运路线,从江苏到安徽 , 再赴河南 , 最后到陕西,细致考察一遭 。映入刘晏眼帘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的惨状 。兵乱以来,很久没有整治河道了 , 到处泥沙淤积 , 河床堵塞,千里河道变成了浅水滩 , 水路运输犹如旱地行船 。再有就是百姓死伤流亡过半 , 人工奇缺 。三是盗贼蜂起,沿河两岸到处是匪徒巢穴 。四是沿岸驻军多为骄兵悍将,粮米经过 , 马上截留 。在这种情况下 , 恢复漕运谈何容易?河道两岸,到处都流传着一个说法:一斗钱运一斗米 。运输成本已经高得令人无法接受 。刘晏心里沉重至极,他在写给元载的报告中说 , 洛阳附近“百户无一存”,宜阳、荥阳一带 , 五百里之内 , 居民不过千户,整个地区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 , 也看不见炊烟 , 简直是一个“兽游鬼哭”的世界 。正如杜甫创作于此时的《无家别》所云: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 竖毛怒我啼!在这种情况下 , 漕运当然无法正常进行 。刘晏在报告中把困难向元载和盘托出,请求全力支持 。《资治通鉴》说 , 元载“尽以漕事委晏,故晏得尽其才” 。刘晏得到元载全力支持 , 自代宗广德二年(764)开始 , 在解决漕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 。他首先是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 。哪里有困难 , 刘晏就出现在哪里 ,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 , 终于顺利通航 。在运输方案设计上 , 刘晏有两个突破 。一是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二是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 。他认为,漕运全程过长,不同地域的地貌、水道、安全、人文因素差别极大 。过去一只船从头运到尾,历经风险,到达目的地时,粮食还剩八成就算优等了 。改为分段接运之后,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 。为了降低风险,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送 , 一站接一站,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米没有1斗损失 。至于将散装大米改为袋装,更是一个减少消耗的创举 。在运输工具方面,刘晏经过缜密研究,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江苏仪征)开设10个船厂,建造2000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每艘船给1000缗(缗,穿铜钱的绳子 , 每缗1000文),用以支付材料和人工 。有人质疑说 , 每艘船500缗足够了 , 投资那么多,不是浪费国家开支吗?刘晏说,办大事的不能在小地方克扣,应该选用上等原材料 , 并且让工匠们不愁衣食,这样造出来的船才能坚固耐用 。如果处处卡钱,船的质量不好 , 麻烦就大了 。果然,到后来宪宗、懿宗时期不断压低造船经费,物料次等,工钱极低,造出来的船薄脆易坏,漕运渐渐就废了 。再说漕运最后一关三门峡 。这里水流湍急 , 常常浪激船翻 。刘晏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 , 还研究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 , 制成坚韧的纤绳,减少纤夫伤亡事故 。每船配备30人拉纤 , 5人撑篙 , 解决了船只通行的技术难题 。在人力使用上 , 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用制 。利用盐税雇工,减轻对农民的征调劳役 。这样一来,就充分保证了漕运所需的人工 。漕工则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堵塞了可能发生的跑冒滴漏 。由于综合治理措施得力,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彻底解决了关中粮荒 。关中即使遇到灾害,物价也不至于飞涨了 。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他派警卫部队带着乐队到长安东渭桥迎接刘晏,元载和文武百官亲迎救命粮,向刘晏转达代宗的问候:“你真是我的贤相萧何!”创设食盐间接专卖制漕运需要大量经费,每年用度几十万缗,钱从哪里来?难不住刘晏 。他还兼任盐铁使(管理盐、铁、茶的专卖),这位经济大家在食盐专卖方面展开改革,既方便了百姓,又提供了巨大财源 。唐初对盐的税收不太重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财政困难,一个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 。办法是 , 所有盐户都到政府注册,由政府确定生产计划 , 生产的盐全部由政府购买,私自卖盐给商人的,抓起来坐牢 。然后 , 政府官员把盐运到各地 , 由政府开店把盐卖给民众 。总之,官产、官运、官销 , 各级盐吏大包大揽 。政府这样做,虽然筹措了部分资金,但是产生了三大弊端 。一是各级官员上下勾结 , 贪污腐败,这是官商一体的通病 。二是政府直接从事商业 , 效率奇低,百姓大吃苦头 。比如销售点少,不管老百姓远近 。再比如盐多卖不出去,硬把盐摊派到老百姓头上 , 盐少又不见踪影了 。三是由于上述种种弊端 , 税收难以持续增加 。刘晏把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变成间接专卖制 。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 , 百姓生产食盐的环节放开,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 。商人买到了盐 , 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 。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 , 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对食盐的“过境税”,使食盐的生产和流通蓬勃发展 。另外,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应对盐荒,避免盐商囤积居奇,哄抬盐价 。他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他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 。另外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哪个地方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由于他的措施适应市场需求,唐朝盐税从第五琦时期的60万贯急剧上升到600多万贯,税收增加10倍,超过唐朝所有税收的一半 。漕运经费、宫廷费用、军费、官员工资,都仰仗盐利所给 。刘晏创设的食盐间接专卖制 , 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 。从五代到宋,直至明清,虽有部分变动,但实质上一直是这个办法 。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刘晏在各地都设立了巡院,作为经济信息基地,并以高报酬招募大批善于奔走的信息员(当时叫“疾足”或“驶足”),传递经济信息 。为此,还在巡院和京师之间设立了专门的驿站,负责接应信息员 。此前 , 邮递由富人把持,送信算服徭役 。穷人在服徭役期间送信,邮递效率很低 。由巡院、驿站以及专业疾足送信,是刘晏对唐中期通信制度的改革 。各地生产态势、物资余缺、物价变化、气候异常、市场心理等等信息 , 都要通过疾足上报,以便采取措施,调剂余缺 。刘晏据此发布命令,再由疾足传回各地执行,以保持供求平衡,物价稳定 。古代交通不便,不少地方和京城距离遥远 , 再“疾”的“足”,往返也要十天半个月 。遇到粮食收获季节或灾害突然发生,政府买进卖出机不可失,怎么办呢?刘晏自有奇招 。他责成交通方便的产粮州县,统计出最近几十年粮食的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的历史数据 。然后,把收购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为5等,把收购数量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也排为5等 , 这样产生了两排数字 。这些数字上报议定之后,就作为各地政府收购粮食的依据,以便及时收购 。具体做法是 , 价格最贵的一等价格的粮食(高价),按收购量最少的第五等数量收购(少收);反之,价格最低的第五等价格的粮食(低价),按收购量最多的第一等数量收购(多收) 。第二等价格按第四等数量收购,第三等价格按第三等数量收购,第四等价格按第二等数量收购 。收购要抢时机,不必等候批示 。这样一来,在那些粮价低贱的地区,就能够把粮食尽量多收购到手 。这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有如后来华罗庚运用数学模型创立的“优选法”、“统筹法” 。这个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 不但简洁明了,避免了繁复不清的讨论,而且符合地方实际,也有利于政府以最小的成本平抑物价,调控市场 。刘晏要求各地把收购数量逐日上报,由他汇总之后,按“避贵就贱、取近舍远”的原则调节安排 。如果收购量不足,就让价低路近的地区增加收购 。如已够数,就命令价高路远的地区停止收购 。这样做,既掌握了市场规律,也能有效地保持物价(主要是粮价)稳定 。在刘晏主持下 , 当时农产品市场大体实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 。由于刘晏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和各地气候情况,所以他常常能走在市场大波动和大灾害的前面,事先就采取了预警和救助措施 , 布置到位,使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被当时人尊称为“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