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 项伯为何鸿门宴上帮刘邦( 三 )


在跟随项羽的各路诸侯眼中,此时的刘邦就是一个指标股,刘邦的结局将和他们未来的结局有直接关系 。如果刘邦被杀,各路诸侯难免会对项羽的处事风格表示怀疑 , 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和项羽的合作 。可以说,各路诸侯都在静观其变,在各地等待鹬蚌相争 。
第四,刘邦的部队以逸待劳,杀刘邦有现实风险 。
刘邦的人马虽少,却是自己的嫡系,项羽人马虽多,却有乌合之众的嫌疑,加上刘邦的部队已经经过两个月的休整 , 体能和战斗力都要远远超越项羽的部队,此时发动对刘邦的攻击,项羽并没有足够的胜算 。
因此 , 我们再回头来看范增的建议,其实完全是头脑发热的结果 , 刘邦绝不是案上鱼肉,可以让项羽随意宰割 。
但是,巨大的风险项羽看不到,项羽被范增的花言巧语蒙蔽了眼睛,因而 , 一场恶仗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
有了“亚父”的鼓噪 , 项羽如同箭在弦上,只等明天就去砍刘邦的狗头,全然不顾身边危机四伏 。怎么办?项伯狂躁得汗流不止 。大难临头了,危机到来了,项氏的反秦大业马上就要玩完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项伯的自救,他不能眼见项氏家族的伟业毁于一旦 。
突然,一个人影在他的脑海闪现——张良!
张良此刻就在刘邦营中,他和张良的私交过硬,其是此时此刻 , 唯一能够拯救项氏大业的人选 。
为什么张良是最佳人选呢?
很显然,要想将项羽计划中的恶战彻底消除,对于项羽这样吃软不吃硬的角色,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让刘邦前来认罪;要想让刘邦前来认罪,则必须把刘邦可能面对的危机如实传达过去,让刘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刘邦性格诡异,向刘邦传达这一信息的人必须有足够的公信力,否则于事无补;最为关键的一点 , 这个人也必须和项伯有相当深厚的私交,否则同样很难沟通 。
按照这样的条件来思考,在刘邦的大营里,只有张良一个人可以担此重任 。第一 , 他和项伯曾是生死之交,救过项伯的命;第二,张良在刘邦阵营里有相当的分量 , 对刘邦能说得上话 。
试想,如果不是张良这个最佳桥梁,项伯如何接近刘邦?即使能够接近刘邦 , 项伯又有何证据让刘邦相信自己是出于一番善意,而不是诈骗?天下之大 , 救项氏的只有张良一人?。?
后来的事情也果然是按照项伯的计划发展,刘邦也果然质问张良和项伯是什么关系,这一句质问并不是刘邦过于多疑,而是刘邦要全面分析信息的准确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同时,刘邦的这句质问,不恰恰说明了项伯所找到的张良是多么合适的一个人选吗?
抱定这样的信念 , 项伯打马如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刘邦的驻地 。
项伯处理得十分艺术,他只是“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 。项伯知道 , 自己对于张良的判断一点都不会错,张良有足够的谋略和胆识 , 同时也有足够的义气和忠诚,他必然不会置刘邦于不顾而独自求生 。张良也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不可不语 。”于是 , 张良将项羽即将发兵攻打刘邦的重大军事机密第一时间向刘邦做了通报 。一切全按项伯的计划进行 。
随后刘邦邀请项伯到大帐一聚,由张良出面传达相见之意 。当随张良走进刘邦大帐的那一瞬间,项伯感到自己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面对明天即将到来的灾难 , 刘邦显得极为慌乱,爱骂人的刘邦、趾高气扬的刘邦此时竟如此卑躬屈膝、毕恭毕敬,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项伯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还临时起兴,非要和项伯攀为儿女亲家 。项伯掩藏着自己心里的鄙夷 , 他最清楚,他不是来救刘邦的 , 他是通过救刘邦来救项羽和项氏家族的,刘邦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感激涕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