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过年为何最爱吃火锅?

【到了清代 , 乾隆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不用打仗了,四处游山玩水,各地“招待部门”知道他的嗜好,都提前准备好火锅 。乾隆几次举办千叟宴,也以涮肉(包括羊肉、猪肉、鹿肉)火锅慰劳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职工” 。仅以乾隆的早膳食单为例(已是最简单的了):首席菜即为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 。至于逢年过节,譬如除夕宴,乾隆午膳单上的菜品超过一百二十件,火锅更多 。涮羊肉,本来叫"野意火锅" , 据说随清兵人关而传人中原 。但绝非满洲八旗子弟首创 。我曾猜测成吉思汗的时代 , 蒙古人就学会涮羊肉了 。】
褒贬中国的火锅■ 洪烛
火锅是寒冷的冬天里的救星 。因为它有一副"热心肠" 。尤其大年三十晚上,热炒端上桌没多久,就变成凉菜了;一家人如果支起火锅,围炉而坐,弥漫的热雾中,顿时显得喜气洋洋 。随便拍一张照片 , 都可命名为"全家福" 。
火锅带有自助的性质 , 只要备好了料 , 就不再需要专门的厨师,守在厨房里;筷子在空中你来我往,不是夹菜就是添菜,好不热闹 。它自然是老百姓年夜饭的首?。?或首席代表 。可以自始至终热情洋溢地陪伴你们一家人看完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没有比它更耐心的了 。
火锅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丰富性 。荤的素的,生的熟的,都可同时或先后下锅煨煮 。各种滋味,彼此渗透,又相互补充,反而诞生诸多新味道 。直至最后的那锅汤,变得像"鸡尾酒"一样繁复、醇厚 。正好用来下粉丝,下面条,或盛碗热汤蘸着馒头吃 。总之,精华全浓缩在里面 。
中国的火锅,使人们省了许多事,又增加了很多乐趣 。
四川有麻辣火锅,香飘八方,四季皆宜 。还有种鸳鸯火锅,中间用铁片隔开,一半是红油汤,一半是清汤,正如王朔小说标题:《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泾渭分明,看上去像八卦图 。
在北京 , 最流行的是涮羊肉火锅;当然 , 也涮肥牛或其他肉类 。来过北京的人 , 没有谁不知道啥叫涮羊肉的 。满街都是 。一些店铺的玻璃窗上,都贴着纸剪的一个大大的"涮"字 。十五年前,我自南方投奔京都,看到"涮"字 , 想当然地误念作"刷"羊肉 。闹过笑话 。相信以后 , 还会有外来户闹类似的笑话 。北京,是我的一字之师 。
涮羊肉,本来叫"野意火锅",据说随清兵人关而传人中原 。但绝非满洲八旗子弟首创 。我曾猜测成吉思汗的时代,蒙古人就学会涮羊肉了 。游牧时 , 或征伐时,将金属头盔倒扣在篝火架上 , 烧开水 , 投入切成薄片的冻羊肉 , 边涮边吃,只需蘸一点盐粒 。这样羊肉熟得极快,节省烹饪的时间 。属于"战时快餐" 。如果是真的,想一想也够浪漫:蒙古人靠涮羊肉充饥、御寒,发动了一场征服欧亚大陆的"闪电战" 。
后来读到朱伟的《考吃》,才知道涮肉火锅早在辽初期即已风行:内蒙昭乌达蒙敖汉旗土的壁画墓,据考就是辽初期墓葬 。壁画中有三个契丹人围着火锅,席地而坐,有的正用筷在锅中涮羊肉 。火锅前有一张方桌,桌上有盛配料的两个盘子,两个酒杯,还有大酒瓶和盛着满满羊肉的铁桶 。
契丹人被满族的先祖--金人所灭绝,火锅这一遗产却被后世一代代继承 。到了清代,乾隆是最爱吃火锅的一位皇帝,几乎"不可一口无此君" 。他不用打仗了 , 四处游山玩水,各地"招待部门"知道他的嗜好,都提前准备好火锅 。乾隆几次举办千叟宴,也以涮肉(包括羊肉、猪肉、鹿肉)火锅慰劳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