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鲜有剩男剩女?】 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 。但各朝代略有不同 , 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 。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
媒人牵线 派对相亲
在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 , 私订终身 , 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
过去男女结婚 , 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 , 叫“采媒” 。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 , 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
但实际上,古代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 。先秦时,官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 。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对,其主题是“奔” , 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 。《周礼》中的《地官·媒民》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 于是时也 ,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 , 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 。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 , 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 。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可以说,古代人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 , 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 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在周代 , 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 , 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 。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 。《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 。在这种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 。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 , 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 。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 , 便不以娶寡为耻 , 特别是在家族内部 , 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
- 古代皇家怎样用神龟占卜吉凶
- 古代战败国如何服输请罪
- 曹操为何会给人留下奸诈的印象
- 美国人怎么看待唐人街「美国繁华无比的唐人街为何人去楼空当地华人毫无安全感可言」
- 揭秘古代“洞房花烛”的那些囧事
- 日本抗元为何不杀汉军俘虏?
- 古代僧尼炒作高手怎样巧妙骗香火
- 明代后期税收为何征收白银
- 关羽为什么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曹操为何要放关羽
- 中国古代有名的女将军 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军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