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二 )


何小萍其实也一样,还在她六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右派,发配到了新疆,她从此没见过父亲,也得不到父亲的任何帮助 , 只能被父亲的身份牵连,被同伴残酷地霸凌,所谓身体上的臭味,不过是她出身的一个象征 。她也得被动地活在别人强加给她的“人设”里,所以才能体会到刘峰的善良,像旁白里说的:“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 , 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文章插图

他们不是发现不了时代的变化,是没有能力去迎接时代的变化 , 过去的时代,至少还给了他们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未来的时代,却连这点可能性都没有了 。“二代”们,可以出国、嫁人、做生意(而且是大生意),他们只能留在原地,慢慢变得苍老 。
何况,过去的时代,还给他们制造了一个信念,尽管这个信念是假的 , 是临时的,但也给他们提供了慰藉 。当个好人,服从管理的人,就是这个信念的一部分 。刘峰很愿意停留在这个信念里 。哪怕为之奉献一生,埋葬一生 。
这才是这个电影想说又不想说得很明确的东西:信念 。社会管理者都很懂得用信念管人,用信念管人,成本是最低的 , 于是他们不停地制造出各种信念,作为人们的目标,让人们围着这个目标团团转 。有的时候,这种信念是某种道德,某种家国观念,然后各种故事蜂拥而出,学者和作家不停地对它进行论述,大家也都被它调动着,围着它团团转,今天是儒 , 明天是法,后天是宋明理学,然后是各种主义,还有孝道妇道之类的佐餐菜在周围拱卫 。
有的时候 , 是某种经济目标,某种实物,比如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房地产成了几代人的信念,人们沉迷其中,制造各种上涨或者下跌的理由,痛苦或者快乐着 。并且喊出“房价永远涨”,重点其实不在于“涨”,而在于“永远”,人们太需要某种恒定的、永远的东西了,哪怕它具象化为钢筋水泥和价格 。
人们渴望的,是“永远”,是可以借助某种观念 , 挨过虚无 , 度过无枝可栖的荒凉 。房子不是永远,但是,不相信房地产 , 又能相信什么呢?你必须要制造出新的信念来替代它,来填满人们对信念的渴求才行,但新的信念,还远远没有出现 。
信念终归是要变的,像潮流一样来来去去,信念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喇叭裤、波点、豹纹,或者爵士、布鲁斯、迪斯科、电子、民谣 。就是潮流,就是流行,就是精神消费品,根本没有永远 , 根本不能当真 。
但 , 不当真也不行 , 因为社会管理者打的就是明牌,他们制造出潮流,就是要你相信 , 信 , 就有红利 , 半信半疑,就有更大的红利,不信,就被清理到边缘,就被打入地狱 。
刘峰是不得不全信 , 得到了一时的红利,他的同伴们,是半信半疑,得到了更大的红利 。但刘峰时代的信念,终于还是变了 , 被新的信念代替,新的信念,和他的信念体系 ,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他只有停在他的时代里了 。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文章插图

获得新的信念,是不是会好一点呢?电影里的郝淑雯,在1991年和刘峰、萧穗子在海南相遇,谈起自己的丈夫,淡淡地,又隐约有点得意地说:他很忙,没时间陪自己,他来海南是忙着拿地呢 。但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关口,在海南投资房地产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