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文章插图

在《芳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萧穗子的旁白,她说刘峰:似乎一点都没发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
说这句话的时候,1976年已经过去,几件大事已经发生 , 冰河已经开始松动,敏感的人已经发生时代变了 , 有些人心思活络了,开始找别的出路了,文工团的年轻人们,有些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些人偷偷穿紧身牛仔裤、紧身衬衣 , 戴太阳镜,有些人的相亲对象,已经从军二代变成了华侨 。
刘峰却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 在萧穗子的旁白出来的时候,他正在给战友打沙发,战友要结婚了 , 想买沙发,要一百多块钱,买不起,他就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材料,打了一对红沙发,送给战友 。
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精心维护着自己的“活雷锋”形象,这个形象曾经给他带来过存在感,带来过荣誉(各种获奖证书和印着先进个人字样的皮包),也让他成了文工团年轻人中的异类 。
在严歌苓的小说《芳华》里,她也借助萧穗子之口,说出了别人是怎么看待“活雷锋”刘峰的:
“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标兵 , 一旦他身上出现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 , 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 , “我们由于人性的局限 , 在心的黑暗潜流里,从来没有相信刘峰是真实的” 。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文章插图

刘峰可以选择不做“活雷锋”吗?他没有选择 。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他出身小县城,父亲只不过是个木匠,他能进入部队,穿上军装,在那个年代,是很光荣的事,近乎前途无量 。他只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活雷锋”人设,兢兢业业地活在这个人设里,让自已有用 , 获得存在感,并且获得一点上升的机会,比如上军校、提干 。但是,当上军校的机会来了的时候,他又把机会让出去了 。他的谦让已经成了习惯 。
在那个年代 , 这样的人真是很多 。乔瑜在1987年发表的小说《少将》,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主人公王满山,来自农村,他们村子里,曾经出过一个少将,少将返乡的时候 , 蒸了大白面馒头,给村子里每个人都送到了 。王满山从此就把“少将”当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他参了军,在军队里积极上进 , 时时刻刻不忘表现自己 , 苦活脏活抢着干,有一次长途行军,他抢着把最重的装备背在自己身上 , 累得吐血,嘴角挂着一缕血丝,默默走了很久 。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其实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像个演员一样给自己写剧本,加戏 , 连嘴角的血丝,都是他故意咬破口腔壁弄出来的 。他不这样可以吗?不,他没有别的选择 。农村的孩子,能想到的表现手法,就这么些 , 能凭借的资本,也就这么些 。
刘峰也是一样,他的“人设”,核心部分是他本性里的善良,这其实是真实的 , 但他无限制地夸大了这种善良,以至于让这种善良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这个时候,他哪怕稍微克制一点,不当烂好人,在别人叫他帮忙干活的时候懈怠一点,人们就会觉得他的人设崩塌了 。他能不知道吗?但周围都是红二代官二代,是军区司令的儿子女儿,是“干部家庭”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他能凭依的资本 , 也就这么些 。所以,即便时代都发生变化了 , 他也收不住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