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内阁大臣竟是抓阄抓出来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 , 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 , 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 , 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 , 大家都服气 , 且毫无怨言——枚卜 。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抓阄 。
具体方法是 , 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倌眉凶蛹校械降纳细冢患械较驴?,完事 。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 , 被赶走,自己走 。
不是不想干 , 实在是环境太恶劣 , 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干净送别人 , 肮脏留自己 , 贴切 。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 , 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 , 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 , 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 , 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 ,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 , 有一个人 , 必定能够入阁 。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 , 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 。明末倒也凑合 , 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 , 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 , 就是钱谦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