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自立为王历史会另有一个三国吗】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 , 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 。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 。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 , 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 。这时候 , 楚汉两国都在拉拢韩信,齐国内部也有人劝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形成楚、汉、齐鼎足而立的局面,韩信的地位一时间看起来十分重要 。张良劝说刘邦立韩信为王,说的是这样的话:“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封他为齐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韩信打败齐王田广后,楚国曾经派出大将龙且救援 , 结果被韩信打败,龙且被杀 。项羽害怕韩信从侧后攻击,派出一个叫武涉的人规劝韩信 。武涉说:“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负,举足轻重的是您 。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假如项王今天被消灭 , 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 。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 。您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齐国也有人劝说韩信自立为王 。这个齐国人名叫蒯通 。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裁挥心芰Τ缘羲?。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 。您协助汉王 , 汉王就胜利 。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 。……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 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武涉和蒯通都说韩信自立可以三分天下 , 那么,假如韩信自立为齐王,中国历史会更早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吗?其实,这个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只是说客们的一种设想 , 用来游说可以,真要拿来实行,却要好好思量一番 。韩信思虑的结果,就是不行 。尽管他对武涉和蒯通说不能自立的理由是刘邦对他好,他不能背叛 , 实际上,政治家不会首先从感情上考虑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天下大势,假如形势容许,韩信可以考虑自立为王,至于刘邦对他的恩情 , 他可以用其他方式报答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呢?或者说,当时的天下大势,为什么不容许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呢?从韩信来说,受封为王可以立足,自立为王难以立国 。武涉规劝韩信背汉联楚三分天下的时候说:“秦朝灭亡后 , 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 。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 。”在这儿,武涉话语中包含着两个问题:灭亡秦朝以后,项羽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 , 为什么半年不到就天下大乱了呢?最早挑起战端的并不是汉王刘邦,而是燕、齐、赵、代这些地方的王国 。表面看来,这些诸侯王为的是自己的地盘大小而争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天下不允许诸侯王国林立,那和战国时代没有什么两样 。关中地区一直是秦国经营的地方,刘邦采用“暗度陈仓”之计,很快打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王 , 将三秦改为汉的行政区域 , 秦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反抗,而且成了刘邦十分稳固的后方根据地 。这除了刘邦曾经有个“约法三章” , 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治国理念比秦朝宽厚,也说明了当时天下希望结束战乱,而结束战乱的最好办法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王国 。韩信是跟从刘邦一路东进过来的,他很清楚这种形势 。再一个问题就是,刘邦打项羽 , 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拥护呢?难道除了武涉,诸侯王就不知道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吗?问题正是在于,这些所谓的“王国”的王本来就是项羽册封的,必须听从项羽号令 , 他们的王国不是“独立王国” 。因此 , 他们都要在楚汉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否则,有可能首先遭遇刀兵的正是他们 。韩信应该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封为齐王可以立足,自立为齐王难以立国 。刘邦可以失利不会失败 。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胜利,站在项羽一边不可能胜利 。武涉和蒯通都有一种说法: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则汉朝胜利,站在项羽一边,则楚国胜利 。实际上,这两人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 , 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刘邦胜利,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不需多说 。假如韩信站在项羽一边,项羽会胜利吗?答案是否定的 。向前看,当刘邦仅仅只有巴蜀汉中之地的时候,项羽拥有十七个诸侯国,他为什么没有胜利?等到他众叛亲离,此时几乎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时候,有了一个齐国就会胜利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向后设想一下,刘邦暂时失利,退回到函谷关之内 , 项羽还能够再一次攻破函谷关吗?还是在四年以前,秦二世三年的时候,刘邦从南路韩地进入武关,项羽从北路赵地进入函谷关,秦朝灭亡 。本来,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可是,项羽自觉着功劳比刘邦大,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硬是违反了协议,将刘邦封为汉王 。假如项羽、韩信联合攻打刘邦,韩信从北路赵地来到函谷关,项羽从南路韩地来到武关,在利益再分配面前 , 项羽和韩信还能齐心协力进入关中吗?韩信显然没有这个信心,因此他强调刘邦对他的好处,没有选择自立 。即便是能够进入关中,刘邦还可以退到汉中巴蜀地区,项羽韩信却必须做一个了断 。历史不会重复出现一个鸿门宴,韩信不是当年的刘邦 。这就是说,韩信站在项羽一边不一定胜利,更看不到未来利益所在,不可能选择站在项羽一边 。那么,按照蒯通的说法 , 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可能吗?刘邦不可能让这种局面维系下去,一旦他和项羽形成暂时妥协局面,他马上就会腾出手来对付韩信 , 而韩信很快就会失败 。当刘邦和项羽谁也没有胜利把握的时候 , 韩信居中调停趁机自立,刘邦和项羽是有可能达成停战协定的 。不过,这种协议有可能对其中的两方有效 , 不可能对三方有效 。汉元年(前206)正月 ,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当年八月,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建议,兵出陈仓,很快打败了项羽用来监视他的三个秦地之王 。一个立足未稳、兵力有限、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刘邦 , 刚刚过了七个月就撕毁了“停战协议”,如今已经占有国家一半土地的汉王,会容许一个曾经是自己部下的韩信耀武扬威吗?就在韩信拒绝了项羽联合的说辞以后,刘邦和项羽达成了协议,平分天下 。可是项羽刚刚准备回彭城去 , 刘邦又一次撕毁了停战协议 , 还没有等项羽喘过一口气来,追着项羽的屁股就打了过去 。这时候,刘邦并没有得到韩信的帮助 。既然大家都知道刘邦是志在天下 , 一个从刘邦阵营中出来的韩信 , 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不会允许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 。问题在于,假如出现鼎足三立的局面,刘邦撕毁协议,首先对付韩信,会有多大的把握呢?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转投刘邦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其志 , 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这也让他有了领兵打仗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退回到荥阳 。这年八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 。韩信攻克魏国后 , 又摧毁了代国 。这时候,刘邦在荥阳的战事却非常吃力,尤其是兵力严重不足,刘邦立刻派人调走了韩信的几乎全部军队 , 开往荥阳前线 。刘邦为什么能够调走韩信的军队,不用说 , 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 。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收走了韩信的军队 , 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 。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 , 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 。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从利害关系上来说,刘邦实际上已经拥有多半个中国的土地,间接控制着赵代等地,当他和韩信对敌的时候,完全可以拿出两顶王帽子送给曹参、灌婴,韩信不过区区一个齐国,他能给曹参、灌婴什么名号和地盘?所以,张良对刘邦说的是“变乱”,是眼下没有能力阻止,而并不是像武涉、蒯通说的那样“鼎足三分” 。韩信、张良都是当时天下最高层次的智谋之士,他们都明白不可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 。而武涉、蒯通除了因为集团和个人的利益 , 仅仅从智慧上也不能和张良、韩信相比 。项羽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只不过他这时候把刘邦看做是主要敌人,也是一种妥协之计 。就项羽的个人行事风格来说,他同样不会让这种局面维持下去,他所以要派武涉前去齐国有那样一番说辞 , 关键在于,经过几年诸侯王之间的战争,他已经看得很清楚 , 刘邦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为了首先消灭这个劲敌,只能对韩信一时忍让 。但是,让项羽忍耐一时可以,让他长时间的容许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绝无可能,尤其是齐国 。打败秦国以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很快又乱,刘邦进攻三秦、臧荼进攻韩广、陈余进攻张耳、田荣征略齐地,项羽首先征讨的就是齐国 。对于刘邦,项羽防的是这个人 , 而不是看上了他的地,曾经的三秦之地和首都咸阳,项羽轻而易举地放弃了 。齐地则不同 , 齐地是他的后院,决不允许属于他人 。假如真的暂时形成三分局面 , 等到缓过一口气来,不仅刘邦要对韩信动手 , 项羽也会对韩信动手,甚至会出现刘、项共同对付韩信的局面 。后世三国的出现 , 相当于从春秋到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而楚汉之争时期,相当于三国归晋时期,这时候天下的趋势是统一,统一的趋势是绝不会容许一个新的国家出现的 。
- 楚汉之争韩信为何不称帝?
-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好签吗 萧何月下追韩信寓意
- 韩信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怎样的一个人
- 韩信早年生活之迷: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 韩信最终被刘邦所杀,并夷灭三族 韩信最终被刘邦所杀并夷灭三族
- 韩信破赵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 亚述人 亚述人的艺术主要为王权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世俗性
- 张良萧何韩信 韩信 萧何
- 张良之死 萧何韩信张良之死
- 胜者为王第一部 胜者为王第一部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