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太公兵法》助张良选中刘邦( 二 )


一本《太公兵法》,成了考老板的不二宝典,这是本怎样的秘籍?
据张老师自己的说法 , 是他给一位神秘的老人捡鞋子、系鞋带、大清早不睡觉陪老人晨练 , 才得了这么一本秘籍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可信吗?比张良晚一千多年的苏轼大学士觉得老人可信,但秘籍不可信,他在《留侯论》里认为:神秘老者留给张良的宝贵兵法,不是文字上的兵法,而是训练了张良的忍耐力,张良把这种忍耐力传授给刘邦,所以说“其意不在书”,老人的用意根本不在那本书上面 。
但今天我们要跳出苏轼的观点,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来看问题 。
张公子在第一次职场策划失败后,隐居在下邳,过的是“任侠”的生活 , 其实 , 也是进入了一个职场休整期 。一方面 , 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 , 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 而“任侠”就是认识朋友的一种方式,例如项羽的叔叔项伯就是这个时期结识的 。
更深入一层的是,张良在进行职场思维的调整 。一方面,不排除确实有一位神秘老者送他一本宝典,促使他思维转变,这是一个“充电”过程;另外一方面,张良也在内心深处重塑自己的职场形象,从此前的战国刺客转型到秦汉谋士,他对整个格局也有了自己成熟的考虑,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思维 。结识人、了解人、打造战略思维,在休整期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 接下来,就看谁的思维能和自己对接了 。能对接的,就是他的最佳老板人选 。
启示:
职场休整期,未必只是“充电”,重新打造自己的思维,不只是看自己最适合谁 , 也要看哪个老板最适合自己 。自己对老板 , 也要有所要求 , 老板也是员工塑造出来的 。
职场业绩:
老板对口
实现无障碍纠错
张良重出江湖后,就开始找老板 。在找老板的过程中,他遵循了两个理念,既不耽误父辈的旧公司,也不耽误自己的发展 。
第一个理念,忠于原有的旧公司,希望能把祖辈效力的旧公司重新树立、振兴起来,这是老张家对旧公司忠诚度在他身上的一种自然延续 。做人要厚道 , 张公子这样做没有错 , 如果老天能成全他的美意,让旧公司的老板符合张良的理念和要求,那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
第二个理念 , 寻找合意的公司和老板 。在忠于原有旧公司的基础上,张良另外开辟一条道路,将自己打造成型的战略思维整理成一个小册子,遇到可能适合的人,就拿出来进行交流 。《太公兵法》可能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关键在于接受者能不能和这种思维合拍,合拍者就可以展开合作 。
与其说是刘邦看懂了《太公兵法》,不如说是刘邦懂了张良 , 二人的战略思维能对接 。在确定刘邦之前,张良曾有两个老板人选—横阳君和楚假王景驹 。横阳君太弱,排除;景驹和刘邦一比,也太弱,于是在作出投奔景驹的计划还没多久,就转而投奔刘邦公司 。《史记》有记载:“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 , 不去见景驹 。”
“良邦配”组成之后,老板和智囊配合的默契就显示出来了 。张良作为智囊,并不是凭空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策划,而是给刘邦纠错,提供一种正确的选择 。例如劝刘邦主动登门向霸王道歉 , 不要躺在秦公司的财宝和美女上睡大觉等 。好的纠错,往往等于好的策划,事实证明,张良没有选错老板 , 刘邦虽然经常头脑发热,经常犯错,但最终总是能顺着张良的正确思维做抉择,避免决策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