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太公兵法》助张良选中刘邦

秦汉之际,原有格局被打破,产生新的选择,诸侯与人才,有了新的双向选择 。老板选员工 , 且不多言;而员工选老板,不一定选贵的 , 一定要选对的 。因为选对了老板,就意味着工作成功了一半 。
在博浪沙以呼啸飞来的铁锥宣告进入秦汉职场的张良 , 也曾面临过选老板的困惑,也曾面临过择业失败的教训,他最后是怎样选对老板的呢?
职场教训:
【神秘《太公兵法》助张良选中刘邦】不会带队 一败涂地
西汉成立之初 , 老板刘邦亲自选出汉初三大杰出青年:张良、韩信、萧何 。张良的获奖原因很明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句颁奖评语流传两千多年了,都知道夸赞张良足智多谋,殊不知这句话,也给张良的职业状态定了型:参谋,注定他只能在帷幄之中定千里外战场的制胜之策 。如果真让张良跑千里外的前线直接带队做业务呢?在这方面,他是有教训的 。
第一次教训是在博浪沙,张公子几乎赤膊上阵做业务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车队经过博浪沙,身为六国旧族的张良公子,当时应有32岁了,老大不小的,也不冷静,雇佣大力士沧海君,用大铁锥砸嬴政的车驾 。战国末和秦朝时期,刺客的失败率是百分百的,成功率远低于春秋时代,张良也走不出这个定律,结果只落得个隐姓埋名,仓皇逃窜,隐居下邳 。
这个时期的张良,其职场思维还停留在战国,将自己定位为刺客 。他进入职场的使命是要恢复战国的格局,恢复韩公司的光荣 。他祖宗的职场就在韩公司,祖父张开地是韩相,老爸张平也是韩相 。
他自己呢,不等上班,韩公司就没了,但祖辈的职场思维,在他大脑里已形成了思维定式 。也不怪小张,新的思维要有新的格局为诱导,而当时陈胜吴广还在地里干活,做着“苟富贵”的梦 , 没有开启新的格局 , 张公子也只好玩票当刺客了 。此个案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汗水,却不到万分之一的灵感,技术含量稀薄,当然失败 。
第二次教训是在秦末 , 张老师亲自带团队做业务,这个失败是读史人最容易忽视的 。陈胜、吴广激活了天下各种职场元素,张良也被激活了 。他聚集了一个百多人的团队,找到项梁,要求恢复韩公司,而且还找到了横阳君韩成,立他为老板 。
老板有了,知道为谁打工了,张老师不仅把韩公司树立起来了,而且还一度将团队扩大到千多人,得了几座城池,“西掠韩地,得数城” 。
然而,失败接着就来了,新扩张的地盘还没捂热,秦军一来,张良打下的新业绩全盘丢失,自己也带着零星的团队在颍川一带东躲西藏 , “往来为游兵颍川” 。
这个失败的个案道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张老师虽然点子多 , 但似乎不适合亲自带团队 , 不适合做老板 , 只能去投靠一个老板 。这个时候的张良,没有找旧公司老板,而是找了一家新的小公司:刘邦公司 。
启示:
能为团队出主意,不等于能带好团队 。带团队,还有计谋之外的因素,诸如个人魅力、气场等 。
职场玄机:
神秘宝典成老板“试金石”
张良为什么选中刘邦呢?原来张良这小子,在树立了老板横阳君之后 , 还是留了点心思的 。他怀里老是揣着一本所谓的《太公兵法》 , 看见一个老板 , 或者一个有老板潜质的人,就拿出这本小册子来给人家看,十有九个看不懂 , 剩下刘邦能看懂—OK,刘邦就是他的老板了 。《史记》和《前汉书》都是这么记载的:“(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